不粘鍋
鍋與菜之間的防粘革命
鐵鍋、鋁鍋 始終會“扒鍋”
鐵鍋最早出現(xiàn)于先秦時期,是人類第一款全能炊具,因為在它之前的陶釜、銅鼎等只能燉煮,不能爆炒。一口鐵鍋動不動就有10斤以上,所以想在家中“掂勺”,頗有難度;可要是不掂,由于鐵的熱傳導性并不算好,食材很容易受熱不均,故而拿它炒菜必須一刻不停地翻炒。此外,鐵的化學性質較活潑,烹制有湯汁的菜肴時,鐵鍋經常與食材發(fā)生氧化反應,令食材變黑。刷鍋后如果沒擦干,水漬殘留的地方還會生銹。
盡管如此,鐵鍋仍舊是一兩千年以來,家家必備的炊具,直到20世紀,人們才開始改用鋁做鍋。鋁鍋重量輕,導熱性也比鐵鍋強10多倍。但鋁鍋也有缺點,由于鋁比鐵還要活潑,因而炒菜時鋁離子更容易溶到菜里,再加上鍋體輕薄,油不易吸附,油煙也很濃烈。這些人們都還可以接受,但最不能忍的,是它同鐵鍋一樣,經常發(fā)生食材與鍋底粘黏的狀況,也就是俗稱的“扒鍋”。
責任編輯 / 郭亦城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