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
岔曲,又稱八角鼓藝術,八角鼓是岔曲表演的最主要的樂器,它原本是滿族在關外牧居時,行圍射獵之暇自娛自樂所用的手鼓,入關后,清廷進行改制,多為紅木做的,對角長約五寸半大小,厚約一寸半,邊角處骨頭鑲嵌,一周8個面,每面中間各開一個海棠花瓣式的長形孔,孔間用銅軸串上兩個銅鈸,銅鈸中間加一個小銅墊,共7個面,余下的一面中間穿有一根金屬制造的鼓木扦,約一寸半長,直徑5毫米左右,用做手握之處,木扦下面用3個花邊銅片固定,8面共有24個銅鈸(片),寓意為八旗滿、蒙、漢,24個固山。一面蒙蟒皮,代表內外蒙,取吉祥話兒,“一統(tǒng)江山”。鼓沒有把兒,表示“永罷干戈”。鼓木扦下邊掛兩條絲線穗子,代表谷秀雙穗,大清一統(tǒng),五谷豐登,天下太平,王公宗室用黃色和杏黃色穗子,八旗子弟用紅色穗子,而“生意門”(下海表演者)使用黑、藍色穗子,以示社會地位身份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