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他的倦勤齋
4月的北京,楊柳泛綠,游客熙攘。我也不枉這大好春光去了一趟故宮,為的是去看一眼一陣子以來我們成天念叨的倦勤齋。那是自光緒帝后就被塵封的乾隆的書房兼休憩之地,100年后,正在大修,準備重見天日。
倦勤齋,顧名思義就是倦于勤務、倦于朝政之地。聽起來,很有點倦鳥歸巢的感覺。實際情形似乎也如此:乾隆25歲登基,隨后便焚香告天說,皇祖御極61年,自己不敢相比,若能承蒙上蒼眷顧,執(zhí)政60年,就傳位與皇子,歸政退閑。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已經(jīng)60高壽的乾隆帝又鄭重宣布:在位60年后,將禪位給兒子。為此他特意下旨要給自己預備一處歸政后“優(yōu)游頤養(yǎng)”之所,而且說干就干,從1771年開始至1776年,乾隆退閑后的尊養(yǎng)之所寧壽宮的改、擴建工程即告完成,而倦勤齋——位于寧壽宮乾隆花園最北邊的一幢建筑也就此誕生。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