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齒居維葉象 更新世,南美洲 肩高2.3米、體重3.5噸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鼻子長短,如何得知?
象鼻由肌肉等軟組織構成,無法保存為化石。那么,古生物學家是如何根據(jù)化石,推測古象活著時的鼻子形態(tài)呢?
頭骨的細節(jié)特征,提供了參考依據(jù):現(xiàn)代象的鼻骨位置十分靠后,幾乎退到眼眶之后;眼眶前下方有很大的眶下孔,有利于更多神經(jīng)和血管連通長鼻。鼻吻部的骨體隆凸粗壯,以支撐發(fā)達的鼻部肌肉。
而在一些古象的頭骨上,眶下孔比現(xiàn)代象小,鼻吻部的骨體發(fā)育程度也稍差些,表明它們的鼻子不夠長、不夠發(fā)達。
圖為現(xiàn)代亞洲象頭骨(左)與恐象頭骨化石(右),恐象的眶下孔較小,鼻吻部骨體隆起不多,應該沒有長而有力的鼻子。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真象科是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三種現(xiàn)生大象,還包括著名的猛犸象,以及古菱齒象、劍棱齒象等種屬繁多的史前古象。下期《遠古動物園》將會細說它們的故事。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廣河豕脊齒象 中新世,東亞 肩高1.3米,
體重1噸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巨恐象 中新世,歐洲 肩高3~4米,體重8~13噸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目前野生非洲象主要有東部、西部、中部(森林象為主)和南部 4 個分布區(qū),其中非洲南部 9 個國家的種群數(shù)量,約占兩種非洲象總數(shù)量的 70% 以上。(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進步嵌齒象 中新世,北美洲 肩高2.5米,
體重4.6噸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巨恐象 中新世,歐洲 肩高3~4米,體重8~13噸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長頜四棱齒象 上新世,歐洲 肩高2.5~3.5米,體重5~10噸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一次象群喝完水后,女族長貝兒帶頭往森林里走??善渌蓡T依然玩得興起,不愿離開,集體無視族長的催促。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色斑
“花鼻子”是野象谷里的一位大族長,鼻子上有明顯的色斑。這種淺色色斑在許多亞洲象的耳朵、臉部、鼻子或腹部都有,形狀、面積各有不同。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給大象蹭癢的木樁,底部嵌在地下的“輪胎池”里。這樣可以晃動,讓大象玩得更嗨,并卸掉部分沖擊力。不過在實操中,這東西還是
很容易被大象玩壞。
如何伺候大象?
圖中這頭大公象叫“垂肉脖”,個頭比母象大出幾圈。像它這樣的單身漢,經(jīng)常游走在各個象群之間,尋找發(fā)情母象。這天花鼻子家族正在溪流中喝水,突然垂肉脖不知從哪里冒了出來。一見它出現(xiàn),有幾頭母象、小象連忙走開。垂肉脖走向還在原地的幾頭母象,用象鼻嗅聞它們是否發(fā)情。但這幾位也不愿久留,動身離開。垂肉脖似乎看上了一頭年輕母象,便跟在它身后,和象群一起走進了密林。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腫塊
族長“英子”的左右肩膀上,各有一個碗大的腫塊,因此又有外號“大嚕包”。這種腫塊多為傷口痊愈后的瘡疤,往往留存多年但不影響健康。有些象身上的腫塊位置很顯眼,識別比較方便。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女族長英子(外號大嚕包),正給5歲的兒子喂奶。這個年紀的小公象,個子已經(jīng)挺大,卻還十分依賴母親。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里氏始祖象始新世,北非肩高0.7米,體重235公斤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耳朵
壯年母象“小缺耳朵”的左耳有些破損,這種情況在野生亞洲象里挺常見,可通過觀察破損形狀來識別個體。對于這種破損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后來刮破的,目前沒有確切答案。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距今1400萬年前的中國西北,一群谷氏鏟齒象漫步在林間空地上。它們的鼻子比現(xiàn)代大象短些,但卻有“鏟刀”般突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長下頜,可以幫助鼻子剮斷樹枝,享用豐盛大餐。在當時,它們的鄰居如嵌齒象、軛齒象等,也多有類似的大下巴。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尾巴
小象“海膽”的尾尖,兩邊毛發(fā)還算整齊。而成年象尾尖上的毛,多多少少都有些缺損,也可以幫助識別。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國際象棋源于印度,雙方棋子中的一對“主教”,在印度原版里就是“象”。至于中國象棋與印度象棋的關系尚無定論,名字里的“象”也未必是指大象,但黑方仍有一對“象”。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圖中左側(cè)的年長母象是“雅安”,兩個月大的孩子“安寶”在它右邊戲水。而在它左邊低頭吃奶的,卻不是它的孩子,而是另一頭一歲多的小公象?!把虐病庇疫?,還有一頭年輕母象在幫忙照顧“安寶”。在象群里,小象會得到母親、阿姨和姐姐們共同寵愛。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公元前280年的赫拉克利亞會戰(zhàn),羅馬人第一次遭遇戰(zhàn)象。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20分鐘后,自行先走的貝兒無奈返回。隨后大家離開的方向,也和它剛才走的方向相反。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大紫胸鸚鵡vs緋胸鸚鵡
在我國的本土鸚鵡中,大紫胸鸚鵡與緋胸鸚鵡的羽衣“配色”最為相似。加上大紫胸鸚鵡又稱“大緋胸鸚鵡”,很容易混淆。要分清這對鸚鵡兄弟,主要看體型、胸部和喉部。
大紫胸鸚鵡 風流機巧 反困籠中
象牙
科普文常說“雌亞洲象沒有長牙”,其實雌亞洲象也有上門齒,只是一般不露出嘴外,并且也有少數(shù)成年后會露出長牙,比如圖中這頭帶孩子的母象。至于雄象,在長牙的長度、形狀、角度和完整程度等方面,個體差異就更明顯了。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梅里雪山的山腳下,成群的大紫胸鸚鵡上下翻飛。攝影/董磊·西南山地
玩“找茬”,認大象
觀象臺能看到的野象有數(shù)十頭,其中包括四個超過10頭的大家族:大嚕包、花鼻子、大斷鼻和小缺耳朵(前三個均以族長命名),此外還有一些小家族、小家庭和單身公象。
這些大象乍一看長得都差不多,但我們通過“找茬”,可以找出每頭大象身上的細節(jié)差異——耳朵、鼻子、長牙、色斑、尾巴和身體腫塊等,從而辨認誰是誰。
鼻尖
族長“大斷鼻”,鼻尖沒有指突,這是它的標志特征。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在英子的象群邊緣,另一頭年約5歲的流浪小公象被家族成員孤立在外,看著讓人心酸。雄性亞洲象雖然成年后會離群,但這個年齡獨立謀生還太早了。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人工繁殖的大紫胸鸚鵡幼鳥。盡管有少數(shù)成功案例,但大紫胸鸚鵡的人工繁殖至今成本高昂,市場來源仍依賴野捕。
大紫胸鸚鵡 風流機巧 反困籠中
隨著潛葉蟲長大,啃出的“隧道”也會逐漸變寬,因此葉片上的條紋,總是一頭細(起點)、一頭寬(終點)。
葉上蟲畫“符”
普洱“鸚鵡村”
拉薩羅布林卡的鸚鵡是人工放養(yǎng)后野化的,而云南普洱市的芒壩村,則是最容易見到“純野生”大紫胸鸚鵡的地方了。在那里,鸚鵡就棲息在村里的大樹上,在樹洞中筑巢育雛,代代繁衍,有些大樹離村民的房子只有四五米。
在當?shù)夭祭首宓膫髡f中,過去這里發(fā)生過一場大瘟疫,所幸兩只鸚鵡叼來了草藥,醫(yī)治好了村民。從此,大紫胸鸚鵡就成為了布朗族的神鳥、幸運鳥,嚴禁捕殺。如今隨著觀鳥的普及,這個西南邊陲的小村寨越來越出名,絡繹不絕的觀鳥者也給村民們帶來了收入。
圖為在云南普洱的芒壩村,兩只大紫胸鸚鵡在枝頭親密互動。 攝影/董磊·西南山地
大紫胸鸚鵡 風流機巧 反困籠中
一只大紫胸鸚鵡從樹洞中探出頭。攝影/董磊·西南山地
讓子、順子兩頭壯年母象,帶著孩子們一起喝水(本圖)。讓子的兒子占了順子喜歡的位置,被順子猛推了一下;而讓子大概是出于報復,又把順子的兒子抽了一頓?;ハ鄠ν陮Ψ降暮⒆雍?,兩位象阿姨居然又毫無征兆地握“鼻”言和(下圖)。
象群情景劇 西雙版納野象谷觀察手記
甘肅新店臺晉代墓葬中的鸚鵡磚和宋代的繡線《梅竹鸚鵡圖》(下圖),描繪的應該都是大紫胸鸚鵡。在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美洲的各種鸚鵡進口之前,大紫胸鸚鵡是中國古人最熟悉的鸚鵡形象。
大紫胸鸚鵡 風流機巧 反困籠中
切成長方形的海苔是由條斑紫菜烘烤而成。攝影/唐志遠
皮膚
大象的皮膚呈灰色調(diào),在野外沾上泥土后,常呈現(xiàn)棕色或褐色。象皮如同樹皮一樣充滿褶皺,可以增加皮膚表面積,便于散熱。象皮最厚的地方是頭部、四肢、鼻子和背部(約32毫米),最薄處位于內(nèi)耳廓(1.8毫米)、口唇和肛門附近。
從里到外看大象
“母系社會”與“光棍聯(lián)盟”
兩種非洲象的象群,一般都比亞洲象大。家族群在 10~30 頭之間,和亞洲象一樣由母象和未成年象組成,由年紀較大的“女族長”帶領。家族群中的母象通常有血緣關系,彼此關系親密,很少離群。
至于公象,一般在 10~14 歲后被逐出家族群,然后加入多頭公象組成的“單身漢群”。公象們的群體比家族群松散,很少整天黏在一起,爭奪發(fā)情母象時也不惜翻臉打一架。
不同的家族群、公象群隨季節(jié)變化聚散離合,有時甚至能在湖泊或河流邊,見到來自多個群體的上百頭大象聚在一起??上в捎陂L期盜獵,此等盛況越發(fā)難得一見。
家族群
◆ 成年象都是母象,有血緣關系
◆ 由年紀較大的“老祖母”領頭
◆ 幼象由大家一起照顧
◆ 一般終身留群,較少離開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為安全起見,飼養(yǎng)員在給大象修腳時,通常隔著一道“訓練墻”。通過平時訓練,大象會在飼養(yǎng)員指導下,把腳從窗口伸出來。修腳時,需要把過長的趾甲銼短,把過厚的腳掌打薄,并檢查腳底是否有外傷。(供圖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
如何伺候大象?
香青的雌株,每個 頭狀花序 以雌花為主,有多層雌花環(huán)抱中央1~4朵雄花。
香青 招賢引士竟無名
米洛斯古文明(位于南歐愛琴海)壁畫中的人物,大多有著卷曲度較高的波浪形頭發(fā)。今天,典型卷發(fā)和大弧度波浪發(fā)仍多見于南歐,而北歐人大多是直發(fā)。
頭發(fā)形狀 冷熱干濕辨“曲直”
1.真昆布主要產(chǎn)于北海道函館沿岸,肉質(zhì)厚實。它的味道甘甜,高湯更是清澈透亮,香氣濃郁,主要用于日式料理中的佃煮,或者被加工成即食的鹽昆布。
2.羅臼昆布因為原產(chǎn)于北海道的羅臼町海域而得名,它的帶片更寬,但肉質(zhì)較薄。羅臼昆布的味道更加濃厚,主要用于佃煮、鍋物等料理。
3.利尻昆布主要產(chǎn)于利尻島,它的帶片比真昆布窄,質(zhì)地偏硬,味道較為柔和,常用于懷石料理中的煮物,尤其是湯豆腐,只要加入一點,湯頭鮮爽,無法言喻。
4.日高昆布又叫三石昆布,產(chǎn)于北海道三石沿海,產(chǎn)量較大,跟前三種昆布相比,它算平民價位。它的帶片細長,呈墨綠色,肉質(zhì)偏軟,適合加工成昆布卷。
還有兩種加工產(chǎn)品:朧昆布和薯蕷昆布。它們都是先將昆布用醋漬柔軟,然后用刀層層削成。不同的是,朧昆布是刀與昆布帶片平行的狀態(tài)下削成,而薯蕷昆布則是將許多昆布疊在一起,然后豎著削成的絲。它們的顏色有深有淺,甚至還有白色的。白色的朧昆布是由帶片最內(nèi)層削成的,白色的薯蕷昆布則是在去掉昆布皮之后削制而成。朧昆布和薯蕷昆布在湯和壽司中應用很廣。
日本市場上見到的昆布,大多是掛著白霜,干巴巴的。上面的白霜主要成分是甘露醇,帶有鮮香的味道,不要為了清潔而過度去除。如果不曬干、不煮熟,鮮著吃,行不行呢?也行。不過這樣腥味太重,且表層有黏液和細菌,不太推薦。最好還是焯一下再吃。
鮮味道,藻知道:食用海藻盤點
盛開的克氏大花草,這朵直徑約60~70厘米。2007年曾有學者找到過直徑112厘米的克氏大花草,甚至超過了阿諾德大花草的記錄。每種大花草花間“蕊盤”上的附屬物,以及花瓣上的紋路都不一樣,并且不同種的大花草生長的區(qū)域常不重疊,因此有經(jīng)驗的當?shù)刂参飳W者能輕松分辨各種大花草。
雨林訪巨花
常有媒體報導,我國云南西雙版納有“大王花”,其實那是寄生花,跟大花草同科不同屬,跟大花草比,花瓣數(shù)量多,直徑更小,只有6~8厘米。
攝影/余天一
婆羅洲的普式大花草,花紋好看,幾乎沒有氣味。在我的對照之下,可以看出普氏大花草直徑比克氏小不少。
雨林訪巨花
有時候,成年雄象也會如幼象般在河道里打滾,姿勢就跟牛、豬在泥塘里打滾差不多。不過因為身體太重,打滾也成了難事:往往翻到一半又倒回來,連翻幾次都翻不過去,只好換一邊倒下去再翻。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毛發(fā)
幼象尤其是幼年亞洲象,身上還是毛茸茸的。而成年大象體表幾乎無毛,只在眼睛、耳朵、下頜、生殖器周圍和尾巴上還有些毛發(fā)。
從里到外看大象
古乳齒象是第一種能稱得上“大象”的象類,肩高可超過2.3米,體重可達2.5噸,身體結構也比同期的始祖象更接近現(xiàn)代大象。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克氏大花草內(nèi)壁上有許多絨毛和附屬物,白色斑紋上也有?;ɡ镆呀?jīng)聚集了很多被吸引來的蠅類。
雨林訪巨花
盛開的凱氏大花草,根據(jù)我的親身體驗,三種大花草都沒有腐肉臭味。
雨林訪巨花
在公象群體中,壯年“大佬”可以壓制年輕公象,約束它們的行為。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鬼滅之刃》動畫中的東京淺草街頭,電車往來、洋樓座座。大正時代的染色老照片中,就有這樣的場景。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珠光香青是香青的近親,生于我國西部及西南部,有人認為它才是《詩經(jīng)》中所說的“蘋”。
香青 招賢引士竟無名
分類:鳥綱,鸚形目,鸚鵡科
別稱:大緋胸鸚鵡、四川鸚鵡、德拜鸚鵡
保護級別: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分布:中國西藏、四川、云南,為中國特有種。體長37~50厘米。分類:鳥綱,鸚形目,鸚鵡科
別稱:大緋胸鸚鵡、四川鸚鵡、德拜鸚鵡
保護級別: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分布:中國西藏、四川、云南,為中國特有種。體長37~50厘米。
大紫胸鸚鵡 風流機巧 反困籠中
沙浴
沙子有助于驅(qū)除蚊蟲,但大象顯然不能像吸水一樣,吸一鼻子沙。大象沙浴時,會在前腳的幫助下,卷起鼻子“捧”起一把把沙土,往頭頂、后背和肚皮上甩,甩起的沙土往往激起一陣塵霧。亞洲象很享受沙浴,它們常常連甩數(shù)十次,弄得背上堆滿沙土才停。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中國人喜歡直接食用海帶本身,如涼拌海帶絲、海帶結燉排骨。日本人則最愛用海帶(昆布)煮湯底。日本關東煮的高湯之所以那么美味,就是用昆布加木魚花熬制的。1908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池田菊苗教授在喝湯時,意識到昆布可能是鮮味來源,最后從中提取出了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讓人們找到了獲取鮮香的捷徑。
圖為熱乎乎的關東煮里不僅有昆布,連湯底都是用昆布和木魚花熬制成的。
鮮味道,藻知道:食用海藻盤點
克氏大花草的蕊盤,上面的刺毛并非花蕊,作用只是從視覺上吸引昆蟲,雄蕊或雌蕊藏在蕊盤下面。
雨林訪巨花
如果壯年公象都被
獵殺,失去壓制的年
輕公象變得激素爆表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拍攝整個蛇身用閃光燈,微距閃光燈范圍有限,而且蛇身扭曲會形成多個反光角度,很難表現(xiàn)蛇身整體“閃光”效果。
夢之光,七彩藍
“大正浪漫”一詞源于當時的浪漫主義思潮。將英文“romantic”譯為漢字“浪漫”,是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創(chuàng)造。他于大正五年去世,后來被印在了1000日元紙幣上。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印度拉?,敿{神廟的戰(zhàn)象浮雕,公元10世紀。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單頭尼泊爾香青的每條莖頂端只有一個頭狀花序,西方園藝學家將它馴化為觀賞花卉。
香青 招賢引士竟無名
草浴
如果找不到干燥沙土,也可以用草代替。大象通常挑選比較柔軟的草,用鼻子卷起一把草甩到身上。象媽媽草浴時,幼象會在一旁觀察。象媽媽放下草時,幼象便撿起來,學媽媽甩草的動作。草浴與沙浴一樣,都是后天學到的技巧,在母子之間代代相傳。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黃娑羅雙樹的板狀根。雨林中的樹為獲取陽光必須長得極高,如果沒有靠近地面的板狀根結構支撐,它們就很容易因為一次風暴而倒下。
雨林訪巨花
上新世的互棱齒象,已經(jīng)沒有了長下巴,體型與現(xiàn)代亞洲象相仿。它們的一對巨牙向前伸出3~4米、如同長劍,堪稱象族中的“擊劍運動員”。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在旱季的水坑邊,當象群前來飲水時,其他食草動物往往會識趣讓開。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時至今日,梅子仍有調(diào)味用途,廣式燒臘等菜式就常常搭配酸甜的梅醬。
梅子團團青
大正時代日本國內(nèi)雖然和平,但并不是沒打仗:它與英國結盟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并在1918年,跟英、法、美等國一起出兵俄國,支援俄國?;逝绍婈犕品h東地區(qū)的布爾什維克政權,史稱“西伯利亞干涉”。上圖就是當時日本出兵的宣傳畫。日英軍事同盟助益了日本的重工業(yè)發(fā)展,卻也鋪就了走向戰(zhàn)爭的臺階。大正之后,昭和時代的日本徹底倒向軍國主義。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石棉瓦浴
有時象群會進入居民區(qū),乃至毀壞房屋,這時有些大象也順便搞了點洗浴材料。有次我們見到一頭亞成體雄象,用鼻子拆下屋頂?shù)氖尥撸础吧吃 钡膭幼魉Φ阶约汉蟊场?嚴格來說,甩石棉瓦不能算“浴”——這對大象沒什么好處。但即便挨砸,這頭雄象還是不肯罷休,直到把所有能拆的瓦都拆完,全部扔到自己身上。對于這種行為,我們暫時只能解釋為“青少年雄象精力過?!?。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一位留著傳統(tǒng)發(fā)型的盧旺達男子(左)和梳著臟辮的非洲裔美國人(右)。非洲黑人的頭發(fā)卷曲易斷,通常只適合各種形式的短發(fā)。如果想留長發(fā),他們會將頭發(fā)梳成緊緊纏繞、難以拆開的辮子,稱為“臟辮”。你若看到黑人女星的“黑長直”,很可能是剃光了戴的假發(fā)。
頭發(fā)形狀 冷熱干濕辨“曲直”
恐象的下頜長出一對“彎鉤”,身軀高大卻鼻子短,和現(xiàn)代大象形貌迥異。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16世紀莫臥兒帝國的戰(zhàn)象鎧甲,重118公斤,由5840張甲片組成。主要保護大象頭部和軀干兩側(cè),但至今還沒確認它是實戰(zhàn)用甲,還是只用于儀仗擺樣子。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一只寄生蜂,正用產(chǎn)卵器將蟲卵直接產(chǎn)在葉片里的潛葉幼蟲體內(nèi)。
葉上蟲畫“符”
日本特色鬼形象的面具。日本的“鬼”是一類怪物,特征鮮明:青面獠牙,銅鈴大眼,額上有雙角或單角。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鸚鵡學舌為哪般?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早在西漢《禮記》中,就有鸚鵡模仿人言的記載。雖會學舌,但鸚鵡不能理解人類的語言。它們學人說話,與模仿貓叫、狗叫或其他鳥類的叫聲并無二致,這種行為稱作“效鳴”。
作為喜歡社交的鳥類,各種鸚鵡普遍智力發(fā)達,有著復雜的鳴肌、柔軟的舌頭,能發(fā)出多種多樣的叫聲(盡管人類聽來大同小異)。在野外,鸚鵡從小就用這副巧舌,學習與同類交流。而人工喂養(yǎng)的鸚鵡,每日不見同類,只聽人言人語,更有一些飼主專門調(diào)教。長年呆在這種“外語環(huán)境”里,鸚鵡只好模仿人類的聲音來解悶兒了。
圖為由于大紫胸鸚鵡體型較大,傳統(tǒng)飼養(yǎng)方法是把它的腿用鐵鏈拴住,系在架子上。這樣它們不但無法飛翔,就連走動空間都極少,毫無動物福利可言。
大紫胸鸚鵡 風流機巧 反困籠中
爬陡坡
近乎垂直的陡坡前,一頭幼象努力往上爬。野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亞洲象能爬上非常陡峭的山坡,也能連滑帶走地下陡坡。但它們上下坡時總是小心翼翼,避免摔傷。畢竟以它們的體重,摔一跤可不是鬧著玩的。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主流象類早在距今2000多萬年前,口中的臼齒就是分批替換,不同時使用,一批用完再換一批(參見前文《從里到外看大象》),而恐象和我們?nèi)祟愐粯?,整排臼齒同時在列,成年后不換牙。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一根崖爬藤上寄生的克氏大花草幼體,花紋像某種獨角仙的鞘翅。
雨林訪巨花
但象群也會驅(qū)趕水坑邊埋伏的掠食者,使其他食草動物喝水更安心。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把食物高高掛起來,可以增加大象取食難度,也是一種豐容方式。
如何伺候大象?
東南亞的戰(zhàn)象
除了印度,東南亞地區(qū)也有濃厚的戰(zhàn)象傳統(tǒng)。當?shù)貧夂驖駸?、多雨林山地,?zhàn)馬難以馳騁,因此普遍依賴本土的大象作為戰(zhàn)場坐騎。
在安南(越南)、高棉(柬埔寨)、暹羅(泰國)、緬甸和滿者伯夷(印尼)等東南亞古國,大象都被視為軍隊核心,并象征著王權。象兵的武器,則是五花八門:從簡單的長矛、弓箭、鐮刀,象背格斗用的長柄刀,到中國傳來的弩、近代西方傳來的火槍,應有盡有。
有趣的是,東南亞的戰(zhàn)象部隊,除了象背上的戰(zhàn)士,通常還會在每頭大象四周配備4名步兵,保護大象的四肢和腹部。和平時期,貴族們還會像中世紀歐洲的騎士一樣,騎著大象決斗。1424年,暹羅的兩位王子就用騎象決斗的方式爭奪王位,結果雙雙殞命,王位落到了他們年幼的弟弟手里。
泰國的素麗瑤泰王后紀念碑。這位王后傳說是16世紀的女英雄,在暹緬戰(zhàn)爭的一次戰(zhàn)斗中,為掩護丈夫而女扮男裝出陣,英勇戰(zhàn)死。塑像中王后坐在象背的輿座里,戰(zhàn)象周圍守衛(wèi)著四名士兵——這也是東南亞戰(zhàn)象部隊的基礎隊形。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鬼滅之刃》中鬼殺隊的總部在紫藤花海深處。日本福岡、栃木等地都以紫藤聞名,也能看到這樣夢幻的紫色花瀑。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靈巧跨河
遇到中間有石頭的河溝,大象會踩著石頭過河:仔細選好落腳點,輕松跨越河道。它們不僅大腦發(fā)達、四肢發(fā)達,小腦也十分發(fā)達,平衡感極佳,能完成許多復雜而精巧的動作。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味增湯中出現(xiàn)的并不是海帶,而是裙帶菜。
鮮味道,藻知道:食用海藻盤點
這根藤上寄生了好幾個大花草幼體,小的如饅頭,大的如包菜。當然,不是所有花苞都能順利長到開花。
雨林訪巨花
在保護工作較差的地區(qū),非洲象被頻繁盜獵,數(shù)量減少,甚至絕跡。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鼻子
大象的“專屬商標”長鼻子,嚴格來說其實是鼻子、上唇融合在一起的結構,是大象進食、喝水、撓癢、交流……都必不可少的“手”。象鼻由超過4萬塊肌肉組成,既靈活又有力;鼻子末端的指狀突如同“手指”,能做精細的動作,撿拾一顆花生那么大的物品。鼻尖附近長有靈敏的觸毛,使大象不用眼睛,就能準確用鼻子摸索。大象用鼻子吸水時,鼻腔后部由軟骨暫時封閉起來,因此不會嗆到水。
喉嚨
大象的主要發(fā)聲器官。除了各種“尖叫”,它們還能發(fā)出人類聽不到的次聲波,頻率約1~10赫茲,用于相互溝通。
大象的舌根后面還有個“咽囊”,能儲存多達5升的水,在旱季缺水時大有用處。常給人大象從胃里吸水的錯覺。
從里到外看大象
在大正老照片中,能看到身穿和服、頭戴西式帽子的男士與撐洋傘的女士。動畫里的路人也是這般打扮。把西式服飾從頭穿到腳的,基本只有大boss鬼王無慘一家。當時普通民眾是穿不起全套洋裝的。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青梅佐鹽,是古代梅子最常見的鮮吃法。
攝影/沈書枝
時至今日,泰國依然經(jīng)常舉辦大象表演,再現(xiàn)16世紀暹緬戰(zhàn)爭的場面。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番茄的莖葉上布滿長茸毛。這些茸毛會阻礙潛蠅產(chǎn)卵,茸毛越長越不容易被潛葉。
葉上蟲畫“符”
玩水
對大象來說,下河洗澡或許是最開心的事了。每次來到水里,它們都會開心地玩起來,主要玩法包括打滾、鼻子掃水(本圖)和水中吹泡泡等。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在另一些地區(qū),非洲象棲息地有限、象群密度過大,人象矛盾激烈。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鬼滅之刃》中鬼殺隊的總部在紫藤花海深處。日本福岡、栃木等地都以紫藤聞名,也能看到這樣夢幻的紫色花瀑。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滑滑梯
兩只小象在泥濘的河岸上玩起了“滑梯”:或坐或趴,從坡上滑到水里,玩得不亦樂乎。幼象很喜歡這種游戲,如果遇到濕滑的泥坡、松軟的土坡或突起的白蟻冢,它們就屁股坐下,用前腿支撐,借著重力往下滑。玩“嗨”了以后,坐著、側(cè)躺、趴著,用各種姿勢滑,簡直跟游樂場里的小朋友一樣。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中新世歐洲的嵌齒象類。嵌齒象是最早進入亞歐大陸的象類之一,彌補了巨犀等巨型食草類滅絕后,空出來的生態(tài)位。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顳腺
位于大象眼睛、耳孔連線的中間位置,是一種特化的汗腺,通常雌雄都有。雄性亞洲象的顳腺在發(fā)情期會流出液體,用于彼此之間的交流;雌性亞洲象懷孕、生病或情緒緊張時,偶爾也會從顳腺流出液體。有關非洲象的顳腺研究不多,可能也有化學通訊的功能。
從里到外看大象
動畫中還有一幕展示了大正時期女性的首飾,其中西方傳入的蝴蝶結十分顯眼。在大正老照片中,就能看到穿和服、頭戴蝴蝶結發(fā)飾的女子。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公元前326年海達斯佩斯河戰(zhàn)役,馬其頓方陣vs印度戰(zhàn)象想象圖。實際上,步兵的長矛方陣很難抵擋數(shù)噸重的大象,歷史上馬其頓人是靠投擲標槍,才擊退戰(zhàn)象的。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日本的“節(jié)分”,孩子們用炒黃豆砸向扮演鬼的大人,象征驅(qū)鬼除邪。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戴頭巾
有頭亞成體雄象闖入居民區(qū)后,撿到一塊麻將桌上的桌布。它似乎很喜歡這塊布,先用鼻子把布蓋到頭頂上、背上,再搖頭晃腦地把它甩下地,然后又撿起來蓋在身上……反反復復玩了快兩個小時才把它丟掉。這表明,亞洲象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極強,也敢于大膽嘗試。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始祖象的頭骨繪圖,看起來更像老鼠,與后世的大象相差甚遠。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色斑
在亞洲象身上較為常見,多出現(xiàn)于大象的耳朵、鼻子、額頭和腹部,顏色發(fā)黃,比正常的膚色淺些,是黑色素缺失導致,一般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多。
從里到外看大象
公元前202年的扎馬會戰(zhàn),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用80頭戰(zhàn)象發(fā)動沖鋒,反被羅馬人用標槍趕回本方軍陣,損失慘重。
戰(zhàn)象:強大又脆弱的“戰(zhàn)場坦克”
節(jié)分驅(qū)邪套餐
日本的“節(jié)分”除了炒豆,還有不少特殊風物,比如有些人家門口會插一個沙丁魚頭,與柊樹(異葉木犀)枝葉綁在一起。這種奇怪的裝飾稱為“柊鰯”(音鐘弱),意思是用沙丁魚的氣味驅(qū)趕惡鬼,萬一還有鼻子不靈的惡鬼靠近,則會被柊樹葉的尖刺戳瞎雙眼。在關西地區(qū),節(jié)分則流行吃“惠方卷”。這是一種較粗的手卷壽司,里面夾著 雞蛋燒,象征“鬼落荒而逃時掉下的金棒”?;莘骄褪钱斈辍皻q德神”所在的方位,面朝這個方向,一口氣不中斷地把壽司卷吃完,這一年就能無病無災。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玩電線
幼象和青少年象出于好奇,往往見到電線就上去扯著玩。這對它們十分危險——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地區(qū),近年因玩電線觸電身亡的亞洲象已超過5頭,其中一頭是救子心切而被電死的象媽媽。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畢業(yè)裝的大正風
袴(音“褲”)是日本傳統(tǒng)的下半身著裝之一,早在平安時代(相當于中國唐宋時期)就有。它最初是武士服飾,后來衍生出諸多子類,現(xiàn)在基本可以看作日本所有傳統(tǒng)下裝的統(tǒng)稱。袴原本主要為男性穿著,進入明治時代后,慢慢變成男女通用。到了大正,各大高校的學生制服,多采用半著(半身和服)+袴的搭配,再加入西洋元素:男生是西式學生帽,女生是西式皮靴。今天日本女大學生在畢業(yè)典禮上,除了學士服,仍然會穿一種傳統(tǒng)著裝:用箭羽花紋的半著搭配袴,再加西式皮靴。這一套就是大正時代的流風遺韻。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大叔管教不可少
公象群里雖無德高望重的“女族長”,但通常也有幾位年長強壯、經(jīng)驗豐富的“大佬”(研究者稱為 older-larger)坐鎮(zhèn)。這些“大佬”不僅是年輕公象的行為表率,還能壓制群里年輕公象體內(nèi)的睪酮(雄性激素的一種)水平,減少其暴力行為。
然而由于人類獵殺,一些地區(qū)的“大佬”往往最先被干掉。而沒了大叔管束的“熊孩子”們,往往更容易胡作非為。
20 世紀 90 年代,南非匹林斯堡國家公園曾引進了 10 頭年輕公象孤兒。但在這個沒有大公象的地方,它們很快成為暴走的不良少年——狂暴期變長,攻擊性增加,在十年間殺死了園內(nèi)的 100 多頭犀牛。后來人們又引進了 6 頭壯年公象,才使這群無法無天的年輕公象漸漸規(guī)矩起來,激素水平也回歸正常。
圖為打斗中的雄性非洲草原象,雙方均為“狂暴”狀態(tài)??癖┢诳沙掷m(xù)幾天到幾周,期間公象體內(nèi)的睪酮水平激增(可達平時的 60 倍),變得更加好斗,甚至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青梅或成熟的黃梅,微火焙干后會變成黑色,是為“烏梅”。夏天解暑的酸梅湯,就是用烏梅、山楂、陳皮、大棗等原料熬煮成的。
梅子團團青
動畫里吃飯的形式,是明治、大正時代的“箱膳”,每人面前一份套餐,自己吃自己的。而到了昭和時代,為了強調(diào)“家庭感”,削弱“上下級壓迫”,主流用餐方式就變成了一家人圍著圓形的“桌袱臺”吃。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穿“膠鞋”
遇到圓滾滾的輪胎,幼象一般會滾著玩。而這頭亞成體象玩出了新花樣——把輪胎套在后腳上,像穿拖鞋一樣趿拉著來回跑!它所在的象群,每年春天旱季時都會來西雙版納的野象谷生活幾個月,是我們的“老熟臉”。這頭象個性頑皮,玩出過不少創(chuàng)意游戲。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梅子酒】組圖攝影/草木君 檀蕘
新鮮梅子用鹽水浸泡幾小時后,洗凈、晾干。
梅子團團青
外來的咖喱、豬扒在大正時期才走上日本家庭餐桌,后來卻發(fā)展成了日料的代表菜式。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其他驅(qū)鬼植物
除了豆類,日本傳統(tǒng)中也有其他植物能驅(qū)鬼,最為人熟知的是桃子。創(chuàng)世神伊邪那岐為了從黃泉國帶回亡妻,向追擊的鬼神投擲了三個黃泉畔生長的桃子,成功逃脫,從此日本便有桃子驅(qū)鬼之說。后來的“桃太郎”童話就是此說法的具象演繹:桃子里生出的桃太郎,帶著小伙伴們到鬼之島上打敗了鬼——桃子驅(qū)鬼,實至名歸。
另一種驅(qū)鬼植物則是南天竹。跟豆類一樣,它的“神通”也來自諧音梗:南天竹日文名與“倒轉(zhuǎn)災難”相近,聽起來就能辟邪。在京都等地的庭院里,南天竹常被種在“鬼門”——日本認為東北方是陰邪之物出入的方位,故稱其為“鬼門”,并非一道真實的門。
圖為日本京都的庭院中常能見到 南天竹 的身影,通常會種在“鬼門”(東北方位)以鎮(zhèn)邪。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過去常認為鏟齒象生活在水邊,象鼻也是與鏟形下巴相配的扁平形狀。但如今認為它們并非濕地動物,鼻子也并不扁。
史前古象譜:群象爭鋒千萬年
江戶洋食天婦羅
動畫中雖然沒描繪“大正三大洋食”,但主角三人組在老奶奶家養(yǎng)傷時,卻吃到了一種更早傳進日本的“洋食”:金燦燦的天婦羅。
天婦羅就是將海鮮、蔬菜等食材裹上雞蛋面糊,入油鍋炸得金黃酥脆。它如今堪稱日料名片,但發(fā)源地其實是葡萄牙?!疤鞁D羅”是日文名的漢字寫法,而日文名又源于拉丁文中的“守大齋期”。大齋期是天主教節(jié)期,持續(xù)四十天,期間禁止吃肉。葡萄牙人就發(fā)明了一種用魚和蔬菜瓜果做的油炸食品,以替代肉食。16世紀,傳教士將這種吃法傳到日本。因為食材很符合日本傳統(tǒng),所以天婦羅在江戶時代就流行起來,與壽司、蕎麥面并稱“江戶三味”。
雖然成了江戶名產(chǎn),但日本人烹飪主要還是靠燉煮,炸鍋和大量食用油,都是一般家庭不會準備的。所以天婦羅多是作為街頭小吃,在路邊攤售賣,直到大正時代依然如此,像動畫里這樣在家制作天婦羅的情況并不多見。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加工曬干后的石花菜,藻紅素已經(jīng)分解,變成了微黃色。
鮮味道,藻知道:食用海藻盤點
非洲森林象常在富含礦物質(zhì)的泥地聚集,一邊“吃土”一邊搞社交,年深日久便在雨林中開辟了一座座“大象廣場”。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江戶末期畫家月岡芳年的浮世繪《風俗三十二相》中,有一幅描繪了正在品嘗天婦羅的女子。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一層梅子、一層冰糖,放入干凈無水的大罐內(nèi),倒入白酒,沒過梅子與冰糖。
梅子團團青
下魚塘
大象有時會來到人工修筑的魚塘、水池邊,探下身子飲水。這其實也是一種冒險:雖說大象會游泳,但它們一旦失足掉下去,就很難爬上又高又滑的水泥池壁。如果被困上幾天,大象可能會累死或餓死在池中。
云南野象 “迷惑行為大賞”
博茨瓦納的喬貝國家公園,一群獅子在撕咬象尸。當?shù)鬲{群以擅長捕象聞名,甚至多次捕食成年母象和亞成體公象!但在非洲其他地區(qū),獅子很少冒險攻擊大象。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動畫中,淺草夜景里有許多漂亮的洋風建筑,最右側(cè)的高塔就是凌云閣(淺草十二樓)。它是明治年間建成的十二層西洋式塔樓,在明治、大正時代曾是東京最高建筑,可惜1923年毀于關東大地震,如今只能在老照片里一瞻其風采。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封存一年后,酒色金黃澄澈,白酒沖人的辣味全部褪去,只剩下柔和甘甜的氣息。
梅子團團青
炭治郎的師父給弟子雕刻狐面,自己則常年戴一個天狗面具。天狗是日本神話中一類紅臉長鼻、身負雙翼的妖怪,有很多品種:體型魁偉的大天狗、長得像鳥的烏天狗、鼻子特長的鼻高天狗等等。天狗也被一些人視為半神(山林精靈),這類面具在夏日祭典中亦十分常見。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閩南小吃冰石花,是用石花菜熬制成石花湯,然后冷卻形成的。
鮮味道,藻知道:食用海藻盤點
肯尼亞察沃國家公園的一頭“大象女王”,擁有一對 1.9 米長的象牙,去年約 60 歲時壽終正寢。母非洲象的象牙一般要比公象短,像它這樣的長牙母象,如今已相當少見。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1914年建成的東京站,是大正時代洋風建筑的典型。它至今仍是日本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之一。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我喜歡用顏色較紅的土冰糖來做梅子酒,封存兩年后,酒色殷紅深濃,滋味愈加和厚。攝影/沈書枝
【梅子露】
做法與梅子酒相似,同樣是一層梅子一層冰糖,放入干凈的瓶中密封,但不加酒,直接冰箱冷藏即可。如果想更快一點喝到,可以用水果刀在梅子身上環(huán)切十字,使果汁更快地滲出。梅子一開始可能會發(fā)酵,因此前兩天要偶爾打開、放出氣體,用干凈的筷子輕輕拌動未融化的冰糖,讓梅子全部埋在冰糖下。待冰糖全部融化,梅子浸在金黃的糖液中,變得暗黃皺縮,酸甜的梅子露就做好了。幾勺梅子露兌上冰塊和水,就是一杯美妙的消夏飲料。
攝影/沈書枝
西式房間里穿和服的珠世小姐(她身上這件白罩衫也是和服傳統(tǒng)式樣)。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時代劇《錢形平次》里,男主角出門前,夫人給他打火的樣子。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里,一頭非洲草原象為了吃到高處的樹葉,來了個后腳直立。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動畫中另一處體現(xiàn)火崇拜的細節(jié),是主角灶門炭治郎的“家學”——他的家庭賣炭為生,祖?zhèn)鞯摹盎鹕裆駱贰焙髞沓闪藛l(fā)他滅鬼劍技的關鍵。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建于大正年間的孫文紀念館,其中藍色的八角樓建于1915年,是日本現(xiàn)存最早的混凝土建筑。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動畫里,炭治郎的父親跳火神神樂時,拿著尾部綴滿鈴鐺、掛著紅色御幣的手杖。幼年炭治郎拿的則是綴有鈴鐺的紅淡比枝葉。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從凌云閣尚存的細節(jié)來看,《鬼滅之刃》的故事發(fā)生在關東大地震之前,也就是汽車尚未普及之時。動畫中,無慘送妻女回家時就叫了的士,不愧是穿得起全套洋裝的有錢大Boss。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贊比亞野保部門銷毀繳獲的走私象牙。為了釜底抽薪,各國一般都會采用這種“虎門銷煙”式的手段。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1918年,大正天皇乘坐汽車留影。大正前期,汽車在日本還是權貴們才能乘坐的奢侈品,到了大正后期,就已經(jīng)普及到平民了。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紅淡比是一種山茶科植物,開黃白色小碎花,長得不起眼。但它在日本地位非常特殊,被視為山神的化身、尊貴的神木,日文名字就是“榊”。在大型祭祀儀式中,日本人會將“鏡、劍、玉”三神器掛在這種樹的枝條上,制成稱為“真榊”的供品。
鬼邪退散 《鬼滅之刃》與日本驅(qū)邪秘笈
大正時代文化娛樂產(chǎn)業(yè)發(fā)達,東京淺草老照片中滿是劇院廣告。《鬼滅之刃》中的淺草夜景,很可能就參考了這張照片。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鬼殺隊有男有女,女性也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恰好呼應了大正時代女性解放的歷史背景。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爭取女性權利的政治提案在明治時代就有,到大正時代,日本女性終于獲得了一部分投票權。
《鬼滅之刃》里的大正浪漫
兩種非洲象
早在 20 世紀中期,就有研究者提出,生活在非洲中西部雨林里的大象,跟東非、南非的大象區(qū)別明顯,應該是兩個物種。到 2010 年,學界終于把前者正式定為一個新種——“非洲森林象”,而非洲其他地區(qū)的大象統(tǒng)稱為“非洲草原象”。
從外表看,非洲森林象體型較小,甚至比大部分亞洲象都?。▋H大于蘇門達臘島、加里曼丹島上的亞種),肩高很少超過 2.5 米。它們的頭骨、耳朵、牙齒形態(tài)和趾甲數(shù)量,也和非洲草原象略有不同?;蜓芯勘砻?,兩種非洲象距今約 50 萬年前就已分家,幾乎跟亞洲象和猛犸象分家的時間差不多。
這兩種象在野外一般碰不到面,不過 2015 年發(fā)現(xiàn),在中非共和國與剛果民主共和國交界處,有一群約40 頭的“混血象”。據(jù)推測,這可能是因為一些草原象迫于生存壓力,從原本家園一路向西遷移,來到了森林象的地盤并與之雜交。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
非洲還剩多少象?
2014~2017 年,一項覆蓋 20 個國家的“非洲象種群普查”在非洲實施。這是首次用標準化航空調(diào)查的方法,統(tǒng)計了非洲草原象的數(shù)量(因雨林地區(qū)不便航空調(diào)查,沒統(tǒng)計森林象)。調(diào)查顯示,這些國家共有約 35 萬頭大象,相比 2007 年左右的數(shù)據(jù)已減少了 30%!
而根據(jù)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6 年的報告,全非洲的野生大象不足 42萬頭,其中森林象少于 3萬頭,僅占約 7%。更糟糕的是,森林象的繁殖比草原象更慢 :母象平均 23 歲(草原象約 12 歲)起才初次繁殖,平均每 5~6 年(草原象約 3~4 年)才產(chǎn)一胎。這意味著森林象的種群如果遭受獵殺、災荒,會比草原象更難恢復,帶來了更大的滅絕風險。
非洲象 天下第一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