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电影|一区二区欧美日韩|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美h片在线看

    • <center id="eo02a"></center>
      <table id="eo02a"></table>
    • 用閑情逸致讀書走路
      中國古代博物學家


      文章出自:博物 2013年第12期

      標簽: 文化文明   

      對中國古代讀書人而言,探索大自然,并觀察、記錄其間的山川草木、萬物生靈、物產民風,是件風雅而其樂無窮的事兒。沈括、李時珍、徐霞客這些人,如今被歸類為古代科學家、藥學家、地理學家。然而在當時,做這些可不是一份職業(yè),沒有薪水可拿,沒有政府資助,更沒人為他們頒獎,全憑一份愛好,支撐著他們終生樂此不疲。這正是中國式博物學的一種信念:萬物有大美,唯閑情逸致不可辜負!

      北宋沈括的畫像,常被掛在校園墻上,貼著“古代杰出科學家”的標簽。這難免讓人覺得該同志整天埋頭科研,立志造福人類。然而實際上,沈括的正職是國家公務員,做過縣官,管過訴訟、財政,還當過大使,半生混跡官場,忙碌奔波。所謂搞科研,那都是業(yè)余愛好。

      沈括小時候,因為父親工作調動,他跟著去過許多州府,早早接觸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兒時見聞為他的人生埋下不少伏筆。比如小沈括曾記得,信州(今江西上饒)鉛山地區(qū)有“苦泉”,味如膽汁,不能飲用,卻可以“熬”出銅。長大后,他專門趕去,觀察當?shù)厝擞每嗳獰掋~的全過程:熬煮泉水,得到膽礬(五水硫酸銅);在膽礬中投入鐵料加熱,就能把鐵“變”成銅。這是古代的“濕法冶金”技術,原理正是今天中學生都熟悉的“置換反應”:活性更強的鐵離子置換了溶液中的銅離子。由于這種反應,熬膽礬的鐵鍋用久了也會變成銅鍋,讓沈括大感奇妙。當?shù)劂~含量很高,苦泉有好幾處,上游還有可直接開采的銅礦,被沈括順手記錄下來。后人借助他的記載找到礦脈——如今鉛山縣的永平銅礦是我國第二大銅礦。

      責任編輯 / 林語塵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