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是眾多西北民族遷徙的必經(jīng)通道
烽燧、大漠、駝隊、商旅,這些符號幾乎成了河西走廊的代名詞。在歷史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也是眾多西北民族遷徙的必經(jīng)通道,還是中原漢民族與西北游牧民族拉鋸爭奪的焦點地區(qū)。作為一條超級民族大通道,歷史上有不少于40個的古代民族進出河西走廊,有的還在此建立起了地方政權,如匈奴、吐蕃、回鶻、黨項、蒙古等,但更多的只是這條走廊的匆匆過客,最后都融入了其他民族的“大洪流”中。
嘉峪關市新城M5前室東壁壁畫圖,畫面下方長條狀的壁畫為《出行圖》。新城M5目前已遷入甘肅省博物館保存。
魏晉壁畫墓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的空白
攝影 / 王金,李曉峰
漢與明所修長城主線均從此地經(jīng)過
攝影師在山丹縣東10公里處的二十里堡村拍攝到了這段漢長城。山丹縣,在河西走廊的中部,連通著張掖和武威,漢代與明代所修筑的長城主線,均從此地經(jīng)過,于是,山丹縣是甘肅省長城遺址較為集中的地段。由于北靠龍首山,山北就是沙漠地帶,所以,山丹長城歷來是修護最完整的長城段落。
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刷牙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一次性牙刷”
壁畫方位:
莫高窟第159窟-南壁東側
壁畫內容:
《彌勒經(jīng)變》中的凈齒圖
《彌勒下生經(jīng)》里說,生于婆羅門家庭的彌勒,拜釋迦牟尼為師。釋迦入涅槃時,為彌勒授記,預言彌勒之后,將上升兜率天宮,并于五十六億年后,下生閻浮提世界為佛,度脫人天。后彌勒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國王、王妃、太子、大臣等隨彌勒剃度出家。在敦煌石窟壁畫《彌勒經(jīng)變》中就出現(xiàn)了反映剃度出家的畫面。這幅“凈齒圖”源自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彌勒經(jīng)變》,畫面中一個剃度后的僧人祼露上身,脖間圍巾,右手執(zhí)“嚼齒木”凈齒,左手握盛水的凈瓶,旁邊一人手執(zhí)長巾準備遞給僧人。佛教將凈齒用的器物稱為齒木,主要用楊樹、柳樹、槐樹等樹枝做成,或圓或扁,長不過12指,短的只有8指(手指并列的寬度),凈齒于每日早晨、飯后進行,用時一端放入口中慢慢嚼成纖維狀、絨絮狀,然后用之揩刷牙齒,凈齒之后還可以用齒木刮舌頭。齒木為—次性使用,用過即可丟棄,但是佛家規(guī)定必須要將齒木上的唾漬彈凈,棄之屏處。佛經(jīng)記載,佛陀在宣講佛法時,有比丘口出臭氣,佛陀令其嚼齒木,佛陀還解釋了嚼齒木凈齒的好處:—者能除黃熱,二者能去痰癃,三者口無臭氣,四者能餐飲食,五者眼目明凈。由于佛陀教化,諸比丘遂將晨嚼齒木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在敦煌壁畫中也就有了凈齒的畫面出現(xiàn),可見此種凈齒風俗很可能是伴隨著佛法的東漸、僧人的西來,逐漸傳到敦煌乃至中原地區(qū)的。這小小齒木雖不起眼,卻也是中國與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見證。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凈齒圖有不少,這幅繪于中唐時期的“凈齒圖”,以生動的圖像記錄了古人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誰說刷牙是現(xiàn)代文明的專利?至少一千多年前,它就已經(jīng)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公元609年的張掖,隋煬帝在草原上主持規(guī)??涨暗摹叭f國博覽會”,高昌、伊吾獻地千里,設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1400多年前的農歷六月,甘肅省山丹縣的焉支山上演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商品貿易、文化交流、外交會晤盛會——被譽為世界最早的“萬國博覽會”。彼時,隋煬帝楊廣率領文武大臣,在這里宴請西域三十余國王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由中原王朝元首在河西走廊地區(qū)主持的重大政治經(jīng)濟盛會。六月的焉支山樹木蔥蘢,草長鶯飛,山腳下的張掖大草原,可容納數(shù)萬人,供給糧草便利。遙想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有余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余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記·匈奴列傳》)。隋煬帝選定焉支山召見宴請西域王臣,有意向他們宣示自己對西北邊疆的戰(zhàn)略意圖,欲復興漢代在河西走廊的輝煌成就。觥籌交錯中,心滿意足的隋煬帝為諸國王臣來使舉辦了專場歌舞演出,特意演奏了《清樂》、《龜茲》、《西涼》等各地特色的9部音樂,并演出了漢武帝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國的雜技“魚龍漫衍”。此次“萬國博覽會”規(guī)模之大、人數(shù)之多、耗資之巨,開歷史之先河,創(chuàng)造了許多難以復制的紀錄。繪圖/付大偉
發(fā)源于祁連山系黨河南山的黨河,流出峽口后,順著河床粗大礫石的縫隙全部下滲形成潛流,直至烏蘭窯洞后溢出地表,拾階而下,收納了眾多泉水溪流,匯成巨流。畫面中的黨河在黨河南山與野馬南山間的寬谷地帶,不受約束地蜿蜒流淌。眾多河流,時而匯聚,時而分離,以地為紙,織繪出一幅壯美的畫卷,這樣的畫面只能在黨河介于烏蘭窯洞和黨城灣的河段才能看見。攝影/戴友春
巖石/古近紀砂礫巖
建造年代/始自北涼,終于清代
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肅武威城南約60公里的黃羊河畔,始建于北涼沮渠蒙遜時期,被稱為我國石窟的“鼻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在我國石窟藝術發(fā)展乃至佛教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的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等都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在開鑿天梯山石窟的過程中,當?shù)嘏囵B(yǎng)了一批開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繪家。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和佛教中心的東移,這些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來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開始了新的石窟開鑿,成為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開鑿的重要技術力量。攝影/袁蓉蓀
祁連山下,黃沙之中,綠洲連綴成串
從遙感圖中看河西走廊,祁連山連綿的山腳下,漫漫戈壁黃沙之中,一片片充滿生命力的綠色分外引人矚目,這就是河西走廊的綠洲。這些綠洲,在古代,是中原文明挺進西域的踏腳石;到了現(xiàn)代,又成了支撐起甘肅工農業(yè)和整個河西地區(qū)人們生活的基石。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祁連山東西向綿延近千公里,默默守護著河西走廊
祁連山位于甘肅和青海境內,是兩省的界山。古時匈奴稱“天”為祁連,從河西走廊南望,陡峭高大的祁連山直插云霄。祁連山地處西北干旱區(qū),北邊是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邊有柴達木干旱盆地,西邊是庫姆塔格沙漠,東邊有黃土高原,祁連山像是一座伸進西部干旱區(qū)的濕島。在祁連山的庇護下,河西走廊形成一個個綠洲城市,并產(chǎn)生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攝影/孫勝軍
如今敦煌藏經(jīng)洞中的大部分文物已經(jīng)不在國內,100多年前被斯坦因帶走的大批絹畫、絲織品等現(xiàn)在大多存于大英博物館的斯坦因密室。在密室中,流落海外的國寶受到了嚴格的管理和保護。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的瑪麗女士(Mary)為到訪的敦煌研究院攝影師孫志軍先生拉開了密室中的儲存柜,一幅五代時期的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絹畫呈現(xiàn)在燈光之下。
種子是農業(yè)的希望金色的制種田是孕育希望的地方
如果在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從河西走廊的田野上空向下看,你會發(fā)現(xiàn)到處可見一片片金黃的色塊,這就是河西走廊著名的“玉米制種田”——生產(chǎn)玉米種子的田地。河西走廊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全國半數(shù)以上的玉米種子都來自這里。攝影/脫興福
河西走廊——撐起了中國玉米制種的 “半壁江山”
攝影 / 脫興福
河西走廊“模式”,就是微縮的“絲綢之路”模式
從遙感圖上看河西走廊,你會清楚地看到,在祁連山與龍首山、合黎山等山脈的夾峙下,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片沙漠的圍堵下,依靠著發(fā)源于雪山冰川下的幾條大河,一片片綠洲頑強地生長著、連接著,終于連綴出一條“走廊”,使得中華文明得以以一個個綠洲為踏腳石,西出玉門,邁向西域。而在此后,在從中國到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漫長路途中,在大大小小的荒漠中串聯(lián)起來的一個個綠洲,搭建出一條條類似的尺度或大或小的“走廊”,使得以農業(yè)生態(tài)為基礎的文明,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接,最終搭建起一條橫貫亞歐大陸,連接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絲綢之路。
對??“絲綢之路”的五個誤解
鹽生肉蓯蓉
Cistanche salsa
鹽生肉蓯蓉在陽光照耀的荒漠中倔強綻放
甘肅各地的禮品店鋪,幾乎都可以找到作為商品出售的肉蓯蓉。這種生長在荒漠中的寄生植物,因為中國養(yǎng)生理論中“以形補形”的說法而被奉為壯陽珍品。在河西走廊西部的荒漠中,一株鹽生肉蓯蓉鉆出干燥的土壤,在耀眼的陽光下綻放著嬌嫩的花朵。攝影/張超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張超
這個烽火臺號稱“陽關耳目”
陽關是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置的四關之一。如果說“春風不度玉門關”給人一種絕望悲情,那么“西出陽關無故人”則給人的是關愛與溫情。敦煌西南的古董灘邊有一座殘破烽火臺,這個烽火臺號稱“陽關耳目”,也就是說,“陽關”并不在這里。那么真正的陽關應該在什么地方呢?人們還在爭論不休。
攝影/王金?楊多潤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時空穿越?不,你看到的是唐宋時期的嬰兒車!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156窟-前室頂中部
壁畫內容:《父母恩重經(jīng)變》中的欄車
上圖: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與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倫理觀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思想。敦煌文獻P.2418《父母恩重經(jīng)講經(jīng)文》,是依據(jù)中國人偽造的佛經(jīng)——《父母恩重經(jīng)》而演繹的講經(jīng)文,該講經(jīng)文細致描繪了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敦煌石窟壁畫中也出現(xiàn)了依《父母恩重經(jīng)》而繪制的《父母恩重經(jīng)變》。其中,莫高窟第156窟前室東壁門北壁畫中,出現(xiàn)了看起來很現(xiàn)代化的嬰兒車:畫面中,一位母親手推四輪童車,一嬰兒安臥車中,兩條安全帶攔過車身,以防止嬰兒不慎爬出車外。畫面中的童車,造型與我們現(xiàn)代生活中的童車極為相似。看到它,我們立刻產(chǎn)生了時空穿越的錯亂感。這種兒童車,在唐代被稱為“欄車”。甘肅博物館所藏絹畫《報父母恩重經(jīng)變》中,有兩幅在童車旁邊的榜題,分別為“父母養(yǎng)育臥在欄車時”、“或在欄車搖頭弄腦時”,榜題中明確寫明為“欄車”,可見是當時通用的名稱。在莫高窟第449窟東壁門北、第170窟北壁的《父母恩重經(jīng)變》圖中,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欄車”。欄車相擁,是古代兒童幼年生活的一個真實細節(jié)。壁畫雖然本意是強調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艱辛,卻也使我們長了知識:唐宋時期,嬰兒車就已經(jīng)進入尋常百姓家了。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黨河,從雪峰流向荒漠
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黨河發(fā)源于祁連山西段的黨河南山,全程390公里,上游流域是野馬山與黨河南山間的無人區(qū),直到中游才流經(jīng)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離開肅北縣后,黨河沖向黃沙漫漫的庫姆塔格沙漠,到了沙棗園一帶,進入下游的黨河折身向東北而去,終于與敦煌相遇。1975年,黨河水庫建成以后,黨河水庫以下的河水被盡數(shù)截入人工灌渠,所以黨河在敦煌市區(qū)內的天然河道時常處于干涸狀態(tài),只有汛期和水庫泄洪時,才有河水流出。
敦煌——荒漠中水的奇跡
來自祁連山的水滋養(yǎng)了河西走廊的綠洲
滋養(yǎng)了河西綠洲的幾條內陸河,都發(fā)源于祁連山。祁連山發(fā)育的冰川每年夏季消融,形成冰川徑流,成為這幾條大河的源頭。但冰川融水在河流的全部水量中只占一小部分,河流水的主要來源是山區(qū)的大氣降水。山區(qū)降水經(jīng)過蒸發(fā)、下滲、植被截留等,剩余部分匯聚于河道,到達出山口時,河川徑流達到最大,約為71億—72億立方米。徑流出山后以地表水與地下水兩種形式相互轉換,在山前地帶河水會大量入滲補給地下水,到?jīng)_積扇緣后又會以泉水形式溢出,匯集成泉流入河道,在盆地內再度轉化為地表水,河西走廊的綠洲大都是在這樣的盆地區(qū)域形成的。伴隨著人類開發(fā)利用、沿水流不斷滲漏地下和蒸發(fā)蒸騰向空中散失,山區(qū)形成的全部水資源最終在河流尾閭地區(qū)消耗殆盡。圖為河西走廊地區(qū)水資源來源及耗用示意圖。繪圖/劉春田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攝影 / 繪圖/劉春田
1907年的敦煌藏經(jīng)洞以及擺在洞窟甬道上的經(jīng)卷。
上圖藏經(jīng)洞中的經(jīng)卷,如今大部分存放于大英圖書館的庫房之中。
敦煌寶藏
從育種到制種再到大田種植,種、糧分工是現(xiàn)代農業(yè)的顯著特點
育種,是指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改變作物品種的遺傳特性,培育出高產(chǎn)、抗病、優(yōu)質的新品種。制種,是指生產(chǎn)已經(jīng)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種,是把科學家的育種成果推廣到普通農民手中的過程。種、糧分工是現(xiàn)代農業(yè)的顯著特點,即現(xiàn)在農民不再自家留種,而是年年從種子公司(種子站)購買種子。這是因為種子公司可以提供性狀更加優(yōu)良的良種,但這些良種一般是通過雜交等技術獲得的,其后代并不具備同樣的優(yōu)勢,只能作為糧食。
河西走廊——撐起了中國玉米制種的 “半壁江山”
對??“絲綢之路”的五個誤解
攝影 / 地圖繪圖/劉春田
鎖陽
Cynomorium songaricum
霸氣的名字令這種肉質植物受人矚目
鎖陽大多寄生在白刺等荒漠植物的根部。聽名字就能猜出,這是與肉蓯蓉形態(tài)相仿的另一種壯陽植物。在干旱環(huán)境中生機勃勃地生長綻放,確實讓鎖陽擁有著與其他植物不同的氣質。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董磊
河西走廊——中國民族遷徙的大通道
攝影 / 趙廣田
釀造圖
嘉峪關市新城
M3出土
受多種民族生活習俗的影響,當?shù)厥⑿酗嬀浦L。
魏晉壁畫墓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的空白
攝影 / 王金,李曉峰
看我飛盤轉轉轉,我還能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79窟-窟頂
壁畫內容:敦煌壁畫中的“童子禮佛”
左圖: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回憶。那些塵封的舊事,或是媽媽的深情講述,或是相冊中泛黃的照片,而我們要為你講述的是:在敦煌的石窟壁畫中,也有許多天真爛漫的兒童形象,而且娛樂活動之豐富,超乎現(xiàn)代人的想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敦煌莫高窟有兒童圖像的洞窟有183個,占洞窟總數(shù)的37%;榆林窟有兒童圖像的洞窟16個,占洞窟總數(shù)(42個)的38%。這些兒童圖像內容,時間從北朝到宋元時期,跨度長達千年。敦煌石窟中的眾多兒童圖像,反映了中古時期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部“中古兒童生活史”。北朝至隋代,兒童圖像大多用線條粗略勾勒,類似漫畫或示意圖,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只有個別洞窟中的兒童形象較為逼真;唐前期(吐蕃統(tǒng)治敦煌前),隨著經(jīng)變畫的出現(xiàn)及凈土思想的流行,兒童圖像出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后來,兒童形象逐步脫離宗教色彩,越來越向世俗生活方向發(fā)展。這幅壁畫是莫高窟第79窟盛唐時期創(chuàng)作的“童子禮佛”系列之一,這位胖乎乎的娃娃手持轉盤,在表演今人所說的“轉盤”雜技,其面部朝向的上前方就是威嚴的佛陀。雖然是宗教畫中的內容,但它體現(xiàn)了那時的世俗生活,更是直接反映了盛唐時兒童的娛樂項目和流行的雜技活動等鮮活信息。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陡漲陡落!大漠洪水沖蝕千年洞窟
照片中的大泉河是莫高窟區(qū)唯一的地表河流,在6到8月降水集中的季節(jié),大泉河的上游地區(qū)時常會有暴雨,降雨匯入大泉河,造成河水暴漲,形成洪流。來勢洶洶的洪水夾帶著泥沙沖瀉到下游的莫高窟,嚴重的時候,河水會漫過河岸,沖刷和浸泡崖面最底層的洞窟,經(jīng)年累月,洪水便會掏蝕崖腳,令懸空的崖體極易坍塌。攝影/孫志軍
敦煌莫高窟
巖石/第四紀半膠結砂礫石層
建造年代/始自前秦,終于清代
莫高窟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也是河西石窟群中知名度最大的石窟。莫高窟開鑿于敦煌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始建于前秦。在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石窟建造發(fā)展很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一時。北宋以后,莫高窟漸趨衰落。后來莫高窟重新被世人關注,是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被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雖然莫高窟是河西走廊開鑿最早的石窟,但真正對我國石窟營造帶來重大影響的并不是莫高窟,而是天梯山石窟。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攝影 / 高新宇
祁連山山脈示意圖
從這張地形圖上能清晰地看出,祁連山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包括野馬山、托勒山、托勒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和宗務隆山。祁連山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山峰多海拔4000—6000米,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5000米之間。
祁連山
大英圖書館(英國)
敦煌藏經(jīng)洞中的經(jīng)卷如今大部分存于大英圖書館。斯坦因用40塊馬蹄銀從看護藏經(jīng)洞的王圓箓道士手中換來了29箱珍貴文物。
制種是一項有著嚴苛要求技術含量頗高的工作
制種不僅在田間培育時有著種種的嚴苛要求:如雜交制種田與其他花粉來源地必須要有嚴格隔離區(qū),必須按精確規(guī)格播種,種植期間時時關注去雜問題……在種植之前或是收獲之后,種子公司也需要對種子進行篩選或檢驗。圖為種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做種子檢驗之前的準備工作。攝影/王乾
河西走廊——撐起了中國玉米制種的 “半壁江山”
攝影 / 王乾
沒有張騫、玄奘這樣的探險家,河西走廊永遠成不了絲綢之路
從自然條件上看,河西走廊是夾在群山和沙漠間、天然的交通便利的通道,而其上幾乎均勻分列的河流孕育出的綠洲,又使得在古代人們就可以借助綠洲的補給,維持不斷前行。但光有這些還不夠,自然只為絲綢之路的貫通提供了充分條件,將其轉化為必然,則是依靠那些前仆后繼的探險家們——河西地區(qū)第一次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始于張騫鑿空西域的壯舉;河西地區(qū)以及它所連接的廣大西域為中原王朝深入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高僧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記》。正是在這些富有探險精神的先驅者的探索之下,中原地區(qū)的人們,才開始正視西方廣闊的天地,才開始視中原大地為立身的廳堂,以西域為前庭,以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為側院,以一種包容開放的姿態(tài)面對整個歐亞大陸,才最終誕生了絲綢之路。
地圖繪圖/劉春田?人物繪圖/孟凡萌
對??“絲綢之路”的五個誤解
攝影 / 人物繪圖/孟凡萌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繪圖/孫英寶
生活圖
嘉峪關市新城
M7出土
墓主人夫婦在桌旁用餐,旁邊有傭人伺候,還有懷抱嬰兒的保姆。
魏晉壁畫墓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的空白
攝影 / 王金,李曉峰
回族祖先在遷入河西走廊后逐漸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
甘肅省博物館藏的嵌赤銅阿拉伯文銅香爐以及爐底銘文。大明正德五年為1510年,回回掌教在明代是指稱各禮拜寺主持宗教事務的“伊瑪目”。這件文物傳達的歷史信息為:此銅香爐是明武宗于正德五年專門賞賜給禮拜寺伊瑪目的;小印4字題款表明負責監(jiān)制銅香爐的官員姓名為:馬大臣。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三次西征后,大批“回回人”從中亞、西亞開始往東遷入河西走廊,他們在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后,最后在元末明初逐漸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回族。攝影/趙廣田
河西走廊——中國民族遷徙的大通道
攝影 / 趙廣田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月牙泉,荒漠中清澈的藍眼睛
位于敦煌市區(qū)以南5公里的鳴沙山、月牙泉自漢代便已成為敦煌盛景,千百年來,風卷飛沙,這沙漠中的泉水卻始終碧波蕩漾。這汪清泉究竟是來自何處呢?原來,敦煌盆地的地下蓄積了豐富的地下水,月牙泉所處的位置恰好是黨河與大泉河兩個河流洪積扇扇緣之間的低洼區(qū)域,淺層地下水流到這里時,便從這個低地溢出地表,形成了久雨不溢、久旱不涸的月牙泉。
瓜州榆林窟
巖石/第四紀半膠結砂礫石層
建造年代/始自北魏,終于清代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于酒泉市瓜州縣城南70公里處。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榆林窟壁畫的內容和風格,與敦煌莫高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又被稱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石窟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莫高窟的壁畫無論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居全國石窟之冠,那么榆林窟就是僅次于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寶庫。不過,榆林窟的石窟藝術絕非是莫高窟的簡單“翻版”,而是具有許多自己的特色:在洞窟形制上,有完整的前室和長甬道,主室壁上畫出12根排柱支撐窟頂寶帳的窟室樣式,都是莫高窟所沒有的。
有水成綠洲,無水是沙漠
在河西走廊地區(qū),有了水就有了一切,水脈行經(jīng)之地皆為水草豐美的地方,一旦沒有水,所剩下的就只有遍地黃沙。所以人們想盡辦法開發(fā)利用水資源、建設人工綠洲:在河道上筑壩攔水、修建水庫,在河兩岸開渠引水,灌溉農田。到現(xiàn)在,河西走廊幾條大河的中游地區(qū),河道基本已經(jīng)渠化,人類幾乎完全改變了水流與河道、積水與湖泊的關系,改變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轉化路徑,也改變了原有的地下水賦存的環(huán)境。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攝影 / 王金
祁連山高大的山體發(fā)育著諸多冰川,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
祁連山由多條高山組成,海拔一般在4000—5300米,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占整個山區(qū)的三分之一,高大的山峰截住了氣流和云團,在高山發(fā)育了眾多的雪山和冰川。祁連山已查明共有冰川3066條,總面積2062平方公里,儲水量約132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巨大的固體水庫。冰川是寶貴的淡水資源,在西部干旱區(qū)冰川更是河水的主要來源。圖為祁連山西段大雪山北坡的透明夢柯冰川,透明夢柯是蒙古語譯音,意為高大、寬廣,上世紀70年代被冰川學者命名為老虎溝12號冰川,它是祁連山區(qū)最大的山谷冰川。攝影/任明寬
河西走廊的玉米制種在我國玉米制種業(yè)中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2000年開始,河西地區(qū)的玉米制種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00年河西地區(qū)玉米制種量為1.21億公斤,占全國玉米制種量的18%;2008年時玉米制種量就增長至4.68億公斤,占全國玉米制種量的45%。2013年河西走廊的玉米制種面積占到了全國玉米制種面積的38%以上。但近年來,新疆等地的玉米制種產(chǎn)業(yè)也在迅速發(fā)展,新疆已發(fā)展為全國第二大玉米制種區(qū),只是在制種產(chǎn)業(yè)體系的形成和種子規(guī)范化管理方面與河西走廊玉米制種區(qū)還有一定的差距。
河西走廊——撐起了中國玉米制種的 “半壁江山”
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觀長廊
古往今來,河西走廊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地位顯著,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黃金段”。大自然太眷顧這里了,不僅給了它雪山與沙漠之間的獨特地形,讓它成為一條天然的交通要道,同時也給了它世間少有的天然美景,讓它成為一條會聚天地大美的景觀長廊。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之間,有面積廣闊的丹霞和彩丘地貌景觀,火紅的石壁、蔥綠的河谷、潔白的雪峰,河西走廊的自然魅力盡顯。攝影/李勇俊
列當
Orobanche coerulescens
“兔子拐棒”在星空下詮釋著寄生的生存之道
星空下,一株和肉蓯蓉長得很相像的列當在夜風中綻放著紫色的花朵。當?shù)厝朔Q它作“草蓯蓉”或者“兔子拐棒”,其身價地位遠不及肉蓯蓉和鎖陽。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根部以吸取水分和養(yǎng)料,不失為在荒漠中生存的投機取巧之道。攝影/張超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張超
宰豬圖
嘉峪關市新城
M6出土
宰豬圖反映了墓主人的豪華生活場面以及對富裕生活的追求。
魏晉壁畫墓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的空白
攝影 / 王金,李曉峰
河西走廊是游牧與農耕民族相互融合最密切的地帶
甘肅省博物館藏的胡人俑。中原文化的不斷向外擴展以及北方草原文化的向南傳播,加速了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融。馳騁在草原上的塞種、戎狄、匈奴、月氏、烏孫等游牧民族,把中國與中亞、西亞等地的各個沙漠綠洲連接起來,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而河西走廊就成為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相互交流融合最激烈、最密切的地帶。游牧民族在帶來草原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物質文化的同時,也將華夏文明遠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攝影/趙廣田
河西走廊——中國民族遷徙的大通道
攝影 / 趙廣田
漢唐分別挫敗匈奴、吐谷渾,在河西地區(qū)設立州郡,從而保證了河西走廊段的絲路暢通無阻,進而為強盛的王朝向西拓展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時期,漢朝取得河南(河套地區(qū))、漠南之戰(zhàn)勝利后,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左部勢單力薄。公元前121年春,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余騎兵出擊隴西郡(今甘肅臨洮),大軍翻過烏鞘嶺,渡過石羊河,對降服者予以安撫,對抵抗者予以擊破,然后越過焉支山,向西北進擊千余里,擊殺匈奴折蘭王、盧胡王,斬獲8900余人,此為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同年夏,霍去病率數(shù)萬騎兵出擊北地郡(今甘肅慶陽西北),兩路進軍匈奴殘部。渡黃河后,霍去病部沿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向西北迂回至居延澤(今居延海),轉向南沿弱水進軍到今酒泉一帶,然后東攻祁連山,經(jīng)石羊河、烏鞘嶺回到隴西郡,此為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兩次戰(zhàn)役后,河西走廊的匈奴勢力銳減,最終有4萬余人降漢。河西之戰(zhàn)后,張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設立,中央政府對河西走廊進行了全面管轄。唐擊吐谷渾之戰(zhàn)是發(fā)生在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的一次戰(zhàn)爭。由于吐谷渾王慕容伏允拒絕朝貢,唐太宗派軍隊征討,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李靖掛帥出征,在猛將侯君集、李道宗等配合下,擊敗吐谷渾。此役讓唐軍在西北各部族中樹立了威信,也向西擴大了唐朝疆域的控制范圍。
開放!開放!開放!
在敦煌,洪積扇屯住了水源與沃土,也攤開了盛大的歷史文明
被戈壁和沙漠包圍的敦煌盆地,由河流洪積扇聯(lián)結而成,水與沙的交織造就了上千年的文明奇跡。黨河洪積扇上,敦煌市像一把翠綠的折扇,市區(qū)外緣深深嵌入沙地的村莊,則像是縫制在折扇上輕盈的蕾絲。洪積扇緣肥沃的土壤與富集的地下水澆灌出良田萬頃,進而發(fā)展成豐饒的城市綠洲、古代商貿重鎮(zhèn);莫高窟依鳴沙山東麓的山崖而建,大泉河的河水喂養(yǎng)了洞窟里一代代的修建者與守護者;而月牙泉則是黨河水系的地下潛流在洪積扇的低洼之處吐露而出。
敦煌——荒漠中水的奇跡
疏勒河—昌馬水庫
疏勒河發(fā)源于青海省境內祁連山西段的疏勒南山和托勒南山之間,在甘肅境內先流經(jīng)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高山草地,再穿越大雪山—托勒南山間峽谷,過昌馬盆地,最終流經(jīng)玉門、瓜州等綠洲。其主要支流有石油河、昌馬河、榆林河和黨河等。照片為疏勒河上游昌馬水庫枯水期時的情形。昌馬水庫是疏勒河流域的“龍頭”工程,總庫容1.93億立方米,年輸水量10.3億立方米。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攝影 / 王金
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項目負責人魏泓女士展示來自敦煌藏經(jīng)洞的散頁文獻。這些散頁文獻,都用無酸塑料封裝保存。下圖為一部完整的經(jīng)折裝經(jīng)卷。
種子公司里不同品種的種子被悉心保存著
在河西走廊,中國種業(yè)54家骨干企業(yè)中已有41家在此建立了生產(chǎn)基地或加工中心,全球前5家種業(yè)公司中也有4家落戶河西,可以說河西走廊在為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制種。所以這里制種的品種并不單一,而是豐富多樣。圖為一家種子公司里留存的不同種子,單從玉米種子來看,它們從外形到品質就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河西走廊——撐起了中國玉米制種的 “半壁江山”
河西走廊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廊
河西走廊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曾是鐵馬金戈的古戰(zhàn)場,也曾是中原溝通西域的唯一通道。和有著豐富歷史遺存的絲綢之路一樣,這段通道上,也是歷史遺跡眾多,長城第一墩便是其中之一,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它的東北與長城的最大關隘嘉峪關相連,在烽燧報警中起著先鋒作用。如今,烽火狼煙已經(jīng)消盡,但豐厚的歷史文化卻在茫茫的戈壁上積淀下來,如同它頭頂?shù)钠钸B山、腳下的討賴河一樣,源遠流長。攝影/杜雨林
細葉鳶尾
Iris tenuifolia
戈壁中的鳶尾花是西方園藝界重要的原生種質資源
進入夏季,河西走廊以西的戈壁中時常可以與綻放的鮮花不期而遇。這是一株細葉鳶尾,在西方各種鳶尾花頗受園藝界的青睞,而生長在中國西北荒漠中的多種野生鳶尾,恰恰是培育園藝新品種過程中極為珍貴的原生種質資源。攝影/王辰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王辰
驛使圖
嘉峪關市新城
M5出土
它記錄了距今1600多年前這一地區(qū)的郵驛情形,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代郵驛形象資料。
嘉峪關市新城出土壁畫圖
壁畫墓位于嘉峪關市新城鎮(zhèn)的戈壁灘上,該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有1400多座魏晉時期的磚墓群,規(guī)模龐大,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系統(tǒng)地反映了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民俗等方面的內容。這些繪畫以中國傳統(tǒng)的寫實手法為主,時間上早于莫高窟的壁畫,填補了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空白。
魏晉壁畫墓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的空白
攝影 / 王金,李曉峰
河西走廊上的藏族也是不同民族交匯融合的結果
河西走廊地區(qū)的藏族,來源有不同說法,總的來說,主要來自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元8世紀60年代初吐蕃占領隴右、河西地區(qū)以來,進入河西的吐蕃部落;第二部分是在吐蕃政治統(tǒng)治和藏傳佛教影響下,逐漸改變自己語言習俗而成為藏族人的河西土著居民,如漢族等;第三部分是吐蕃人與當?shù)赝林?lián)姻后逐漸形成的藏族人。攝影/王枚
甘肅有許多地名都帶“墩”字
地名能給后人留下許多遙想當年人事的線索,甘肅境內就有不少地名,透露著歷史的蛛絲馬跡。比如,甘肅有許多地名都帶“墩”字,帶有這個字的地方,大多有一個如圖所示的土墩,圖中是張掖市甘州區(qū)的李家墩,這類土墩就是當年長城沿線的烽火臺遺跡。
圖2(圖2位于圖一右側的陰影處)
毛衣鏈、黑絲襪、白邊T恤、性感小短裙……從印度造訪敦煌的菩薩,就是這么接地氣
壁畫方位:瓜州東千佛洞第2窟
壁畫內容:菩薩像壁畫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服飾圖像,已經(jīng)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了,如果我們將其整理成文,足可組成一部活靈活現(xiàn)的“中古服飾史”。如果稍加留意,古人的服飾并非是影視劇中那樣“中規(guī)中矩”,而是散發(fā)著濃郁的現(xiàn)代氣息。瓜州縣東千佛洞第2窟坐西向東,中心塔柱東向面龕內存清塑3尊,南北向面各畫菩提樹觀音立像一幅。這兩幅觀音像是表現(xiàn)密教中,觀音“甘露施餓鬼”、“七寶施貧兒”的內容。左頁畫面中這尊菩薩,上身著綠色短袖緊身衣,下裹貼體短裙,上衣與下裙之間露出結實的小腹,腳穿網(wǎng)格花紋彩色長腿襪,另有耳珰、臂釧、腕釧、長短項圈等莊嚴全身。她一手上舉,攀扶樹枝,一手施予愿印。專家認為從風格來看,盡管依傍的樹、云靄形象是敦煌傳統(tǒng)的漢地樣式,但從菩薩像中的楔形葉冠、冠兩側的小花、輪狀耳珰、臂釧、微閉的眼形、貼體短裙以及掌心施色等來看,透露出了古印度婆羅門教時期的文化特征。這樣的服裝,即使今天看來也很現(xiàn)代,看看當今夏日的城市大街小巷,這種穿衣搭配的影子,隨時可以找到。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楊秀清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
長期致力于敦煌壁畫、
繪畫的社會生活內容研究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異域文化在隋唐極為流行,從西域到都城,從佛國到人間,都能看到胡歌、胡樂、胡舞的風采
上圖為敦煌220窟北壁,初唐時期壁畫“東方藥師凈土變”中的樂舞表演(攝影/孫志軍)。
圖中兩邊是伴奏樂隊,中間有4個女性舞者,分為兩組,各在波斯圓毯上翩然起舞。伴奏樂隊共28人。這個樂隊,從其樂器來看,似為清樂、西涼、龜茲的混合樂隊。兩組舞伎在燈火輝煌中翩翩起舞,一組展臂揮巾,綹發(fā)飄揚,飛速旋轉,這就是傳自中亞的胡旋舞或胡騰舞。下圖為漢地墓室出土的胡騰舞與樂隊表演(據(jù)原圖重繪),與敦煌220窟北壁樂舞圖幾乎如出一轍。圖左側有為6人,前排三人分持琵琶、笙和鈸,后排三人,一個為樂隊指揮,一個在吹橫笛,一個在擊拍板。圖右有5人,前排三人跽坐,分持豎笛、瑤琴和箜篌,后排二立者,一吹排簫,一為樂隊指揮。中央一人于蓮座上翩翩起舞。那急促跳躍的瞬間動態(tài),真實地再現(xiàn)了胡騰舞的歷史風姿。
流程短、水量小的大泉河卻是莫高窟的母親河
與河西走廊的其他河流相比,發(fā)源于野馬山的大泉河只是一條毫不起眼的內陸小河,但它卻直接關系著莫高窟的興衰。從公元4世紀莫高窟開始修建以來,大泉河便成為歷代工匠及護窟僧侶生活用水的穩(wěn)定來源,也為工匠開鑿洞窟和制作彩塑提供了天然材料——水和黏土。時至今日,這條河流依然是窟區(qū)綠化的主要水源,它澆灌出了窟頂?shù)纳锓郎沉謳А?梢哉f,大泉河就是莫高窟的動脈。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發(fā)源于祁連山的疏勒河伸向河西走廊的西部,養(yǎng)育了這片荒漠中的城市
疏勒河水系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是河西走廊僅次于黑河的第二大水系,以昌馬河為干流,主要支流有小昌馬河、石油河、榆林河和黨河。疏勒河水系滋養(yǎng)著走廊西段的玉門、瓜州及敦煌三地,其中黨河成為灌溉敦煌平原的唯一河流,沒有黨河就不會有敦煌莫高窟世界級的文化和藝術。疏勒河古名“冥水”,發(fā)源于祁連山西段疏勒南山和托勒南山之間的沙果林那穆吉木嶺,圖為疏勒河上游的昌馬水庫。攝影/藍永超
與普通玉米相比,雜交玉米具有種種優(yōu)勢。有的在品質上更符合人們的不同需求,如雜交種可以具有更高的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或甜度更高;有的具有更高的抗性,如抗病、抗旱、抗蟲、抗倒伏等。單從種子本身來看,雜交種胚胎組織分化提前,器官分化清晰,明顯比普通玉米種子發(fā)育得更好。
河西走廊——撐起了中國玉米制種的 “半壁江山”
河西走廊再續(xù)古絲路的繁忙與輝煌
駝隊在大漠黃沙中跋涉,已成為絲綢之路的標志性符號,絲綢之路中重要的河西走廊段,也不乏這樣的壯觀場面。2100多年前的西漢政權在河西走廊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敦煌是其中最西邊、也是河西走廊最后一個要塞,肩負著守衛(wèi)大漢王朝西部邊陲的重任,更是絲綢之路南北分支的交會之處。古道上的駝隊已經(jīng)遠去,令今人無限緬懷,鳴沙山浩瀚的沙海之上,駝隊如織,駝鈴悠揚,讓人禁不住遙想當年河西走廊古絲路的繁忙與輝煌。攝影/王金
長距元胡
Corydalis schanginii
有些花把水分和養(yǎng)料藏在地下的球莖中
罌粟科的長距元胡,是亞洲腹地戈壁灘上少有的可以集群綻放的草本花卉。為了適應缺水、貧瘠的自然環(huán)境,長距元胡把營養(yǎng)物質儲存在地下球狀的根莖中,作為生命延續(xù)的儲備。攝影/王辰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王辰
仙山圖
酒泉市丁家閘
M5出土
該墓室頂部繪有復瓣蓮花,頂部以下以土紅色寬帶為間隔,畫出了天上、人間、地下三個“世界”。頂部以下第一層,描繪有山巔云空之上的仙靈世界,四面分別繪有以東王公、白鹿、西王母、天馬為主要圖像的神仙異獸,連綿起伏的山峰上生長了諸多樹木,被視為中國早期山水畫的代表作。
魏晉壁畫墓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的空白
攝影 / 王金,李曉峰
切排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教授
河西走廊——中國民族遷徙的大通道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296窟-北周
壁畫內容:婆娑仙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瓜州東千佛洞
巖石/第四紀半膠結砂礫石層
建造年代/始自北朝,終于清代
東千佛洞位于瓜州縣城東南90公里處橋子鄉(xiāng)東南長山子北麓,洞窟開鑿在干涸河谷高約80米的崖壁上,始創(chuàng)于北朝,唐、五代、西夏、元、清各代有重修,逐漸形成規(guī)模較大的石窟群。東千佛洞以內容豐富的西夏窟見長,其密宗佛教壁畫彌補了莫高、榆林二窟的不足?,F(xiàn)存洞窟23個,有壁畫、塑像者八窟,東巖三窟,西巖五窟,多為單室窟。形制有長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圓形穹窿頂窟、方形平頂窟,其中第2、4、5、7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薩塑像,但多為清代重修,唯有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著俗裝,保存完好。
疏勒河—玉門綠洲
疏勒河流域處于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少雨多風,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年均蒸發(fā)量則高達1860毫米,年均氣溫7℃—9℃,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區(qū)。疏勒河中下游綠洲主要分布在疏勒河干流沿岸及其支流榆林河谷地、昌馬河谷地和黨河谷地,其中以玉門、瓜州和敦煌三個綠洲最為著名。圖為玉門綠洲的邊緣,可以看到這里已經(jīng)純粹是在荒漠上開拓出的人工綠洲(耕地屬于人工綠洲的一類),沙漠和良田間完全沒有過渡,徑直就碰撞在了一起。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攝影 / 王金
玉門
昌馬
昌馬水庫
祁連山水系分布圖
冰川融水和山區(qū)降水形成祁連山水系,水流在山間寬谷盆地匯集成河,祁連山平行排列的高山使得河流呈格子輻射狀,流向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形成了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北大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黨河水系。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區(qū)降雨才發(fā)育了一條條河流,養(yǎng)育了河西走廊一個個城市,而且水量的大小決定了城市的規(guī)模。
祁連山
河西走廊是種子的天然晾曬場
9月底到10月初,是河西走廊玉米種子集中晾曬的時期。此時的河西走廊光照充足、降雨量小、氣候干燥、空氣流動快,沙漠荒灘上地表溫度高,土質疏松干燥、透氣性好。在閑置的戈壁灘上晾曬種子,其上部通過太陽照射和空氣流動蒸發(fā)水分,下部則通過較高的地溫和疏松透氣的地表吸附水分,可使種子在自然條件下完全脫水干燥。攝影/陳岡
河西走廊——撐起了中國玉米制種的 “半壁江山”
攝影 / 陳岡
河西走廊的農業(yè)文明延續(xù)出絲綢之路的生態(tài)鏈條
千里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在很多人的腦海中,這里黃沙彌漫,寂靜荒涼。事實上,河西走廊是一片富庶之地,這里擁有從中原向西北延續(xù)不斷的農業(yè)文明。祁連山流出的一條條河流,澆灌出片片良田沃野,哺育出美不勝收的“江南秀色”。張掖市民樂縣背依雪山,盛產(chǎn)油菜,每年7月,油菜花開,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碧綠色的麥田在祁連山腳下舒展,綿延出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中一片生態(tài)之洲。攝影/王金
甘肅西北部地區(qū)究竟有多干燥?
年度干燥指數(shù)由某地區(qū)的年度蒸發(fā)量除以降水總量而得到,干燥指數(shù)越高則說明這一地區(qū)越趨向干旱。從圖中可以看出,甘肅省西北大部分地區(qū)干燥指數(shù)可達到10甚至50以上。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398窟-隋
壁畫內容:化生童子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肅北五個廟石窟
巖石/第四紀半膠結砂礫石層
建造年代/始自北魏,終于元代
五個廟石窟位于莫高窟正南約100公里、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西北20公里的黨河西岸峭壁上。洞窟開鑿在黨河切割形成的懸崖上,洞窟位于懸崖中部,距地十幾米。在由南向北長約300米的懸崖峭壁上,現(xiàn)存洞窟19個,唯有中間5窟可以登臨,故被人們稱為“五個廟”,其中1個窟已在早年被毀。在與五個廟石窟相對的黨河東岸上,還存有4個殘窟。從五個廟往河流上游約5公里處,存有1個石窟,俗稱為“一個廟”。攝影/任世琛
黑河—張掖綠洲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其流域內水系包括大小30多條支流,均發(fā)源于祁連山;中游地區(qū)綠洲、荒漠、戈壁、沙漠斷續(xù)分布;正義峽以下為下游,屬于馬鬃山至阿拉善臺塊的戈壁沙漠地帶,地勢開闊平坦,氣候非常干燥,植被稀疏,是戈壁沙漠圍繞天然綠洲的邊境地區(qū)。張掖位于黑河中游的洪積扇上,來水量較為穩(wěn)定,從古到今一直都是河西走廊上的“明珠”(攝影/脫興福);也因為地處中游,它的用水量直接影響到下游綠洲的存亡,從2000年起黑河開始實施“分水”制度,對張掖地區(qū)的用水做出了限制。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攝影 / 脫興福
現(xiàn)存于大英博物館(英國)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的瑪麗女士在斯坦因密室展示來自敦煌藏經(jīng)洞的唐代刺繡《涼州瑞像》(上圖),刺繡內容為西方三圣,中間立者為阿彌陀佛,左右兩側分別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在唐代阿彌陀佛和彌勒佛的信仰極為普遍,有廣泛的信徒。圖為《涼州瑞像》的局部特寫,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高超的刺繡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流域成為河西走廊最富庶之地
黑河發(fā)源于祁連山的北麓中段,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依次納山丹河、梨園河、擺浪河、討賴河之水,穿甘肅省張掖市的臨澤縣、高臺縣,跨正義峽進入金塔縣內,最終注入內蒙古居延海,總長度800多公里。黑河從高大的祁連山中蓬勃而出,流戈壁、過鹽澤、穿凹地,收納萬川之水,神奇地點化了荒蕪的沙漠。黑河自古就是河西走廊中部地區(qū)的生命線,其流域形成了200多公里長的天然綠色屏障,使張掖成為西北茫茫戈壁中一塊綠色的“飛地”,河西走廊最富庶的城市。
祁連山
河西走廊各地區(qū)主要制種產(chǎn)業(yè)分布示意圖
河西走廊的制種業(yè),不僅局限于玉米,這里還分布著諸如花卉種子、啤酒大麥、油菜種子以及其他一些瓜果、蔬菜的制種基地,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瓜類、花卉等對外制種產(chǎn)業(yè)基地。
河西走廊——撐起了中國玉米制種的 “半壁江山”
黃花補血草
Limonium aureum
高礦物質地帶的惜水之花
黃花補血草生長在甘肅、內蒙古等地的干旱荒漠和鹽堿地帶。圖片中色彩艷麗的花朵實際上不是富含水分的花瓣,而是質地干燥的花萼。盡可能地不浪費水分,是干旱區(qū)植物適應環(huán)境最直接的策略。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董磊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244窟-隋
壁畫內容:化生童子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甘肅大地是邊塞詩人反復吟唱的地方,李白、王維、王昌齡、岑參、高適等均在河西走廊留下過名篇
一部《全唐詩》,收錄邊塞詩約2000多余首,其中1500多首與西北有關。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詩中反復出現(xiàn)的地名如陽關、玉門、敦煌、酒泉、祁連等,都與河西走廊密不可分。當時的河西地區(qū)與京都所在的關中接壤,唇齒相依,是輔衛(wèi)首都的肘腋。作為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的西北地區(qū),是唐代邊疆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的地區(qū),自然就成為盛產(chǎn)邊塞詩的沃土。
巖石/古近紀礫巖
建造年代/始自北涼,終于清代
張掖馬蹄寺石窟群
它位于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東南80余公里的臨松山中,由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觀音洞等組成。由于礫巖質地堅固粗糙,不宜精雕細刻,所以這里的石窟多采用“石胎泥塑”的表現(xiàn)手法。石窟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目前尚有爭議,據(jù)《晉書·郭瑀傳》載,東晉人郭瑀曾“東游張掖……隱于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陡手莞尽穭t有“石洞鑿者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擴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說。從洞窟形制和造像風格上判斷:金塔寺、北寺和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約創(chuàng)建于5—6世紀,其中一些洞窟為5世紀初或更早。所以一般認為馬蹄寺石窟可能和北涼沮渠蒙遜創(chuàng)建“涼州南山石窟”這一記載有關。而其他洞窟大多為北魏至明清歷代營建或重修。攝影/錢英文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現(xiàn)存于大英博物館(英國)
這是五代時期后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張承奉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絹畫觀音像,現(xiàn)藏大英博物館斯坦因密室。觀音的面頰、手掌以于闐暈染法描繪,瓔珞以黃金鑲嵌青玉而成。供圖/毛銘
在植被區(qū)劃中,甘肅西北大部分地區(qū)處于泛北極植物區(qū)的亞洲荒漠植物亞區(qū)。這一范圍分布的植物,有著獨特而多樣的生存策略來應對缺水的荒漠環(huán)境。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398窟-隋
壁畫內容:飛天
內褲外穿的不只是超人,更不是傳說,請看這些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化生童子
壁畫方位:瓜州東千佛洞第2窟
壁畫內容:敦煌莫高窟中穿“犢鼻裈”的飛天與外道
如果看到這幾幅圖中的著裝,大家或許會啞然失笑道:“這不是內褲嘛,難道我看錯了?現(xiàn)代化的設備穿幫了嗎?”其實,這不是現(xiàn)代繪畫,而是實實在在的,來自敦煌莫高窟的真古董。畫面中的內褲,就是我國古代普通勞動者所著的“犢鼻裈”。我國古代的褲子有兩大類,一種叫做“袴”或“绔”,是長褲,另一種叫“裈”,是短褲。有時亦寫作“裩”,又稱“窮褲”,亦寫用“窮绔”。另有一種更短的連襠短褲,就是“犢鼻裈”——因其形似犢鼻而得名,為貧賤勞作者所穿。“犢鼻裈”,類似現(xiàn)代的三角內褲;還有一種略寬大,有兩條明顯的褲管,如左頁圖所示?!稘h書·外戚傳》有云:“左右及醫(y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入使人令皆為窮绔,多其帶?!睎|漢學者服虔在這段記載下特地注明:“窮袴,有前后襠,不得交通也?!碑敃r寧可在襠上縛帶,而不做成滿襠,仍然是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窮褲又有“溺袴”之稱,這種褲子不僅用于女子,男子也有穿著者?!赌淆R書》:“永明中,高麗使至,服窮袴,曰,此古之遺像也?!泵魈锼囖俊读羟嗳赵肪矶骸把T,惚也,褻衣也……犢鼻裈,以三尺布為之,形如牛鼻。蓋前后各一幅,中裁兩尖襠交輳。即今之牛頭子裈,一名梢子,乃為農夫田認衣,而士人無復服之者矣。”裈既屬內衣,少有人會直接把裈暴露于外,所以多有文字記載,很少有實物傳世。但是,在敦煌莫高窟一些壁畫中,因為褪色的原因,有不少外道、飛天、化生童子圖像中,“犢鼻裈”赫然暴露于外,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古人內褲的真實形象。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張掖馬蹄寺石窟群
馬蹄寺石窟群經(jīng)歷代開鑿擴建,現(xiàn)保存有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塑像、壁畫等珍貴文物,是我國石窟建設史上的一處典型代表。這里的石窟雕塑和壁畫的色彩保存較為鮮艷。由于泥塑便于上彩和不易脫落,加上河西走廊地區(qū)氣候相對干燥,以及窟內的彩塑不曾暴露在陽光下,溫度變化小等條件,古人使用的各種顏料可以保存上千年,至今仍然光彩奪目。不僅讓我們能欣賞到完美的古代藝術,同時也為我們研究古代科技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條件。河西石窟使用的白、紅、藍、綠、棕黑等五種顏料,主要為無機顏料,并且品種非常豐富,如白色顏料有高嶺土、白堊、云母、滑石、石膏(硬石膏)、碳酸鈣鎂石、氯鉛礦、硫酸鉛礦、白鉛礦、角鉛礦、石英等,紅色顏料有紅土(包括赭石、鐵丹、煅紅土等)、辰砂、鉛丹、雄黃等。攝影/袁蓉蓀
石羊河—武威綠洲
自東而西,石羊河的主要支流有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及西大河等,全部發(fā)源于祁連山。流域水資源總量為16.5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6億立方米,純地下水0.99億立方米)。石羊河流域是中國內陸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放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最嚴重的流域之一。上圖為石羊河上游地區(qū)的水庫。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祁連山降雨豐富的東部地區(qū)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分布有許多國家森林公園
從太平洋吹來的東南季風在祁連山被眾多高大的山峰截住,豐沛的降水滋潤著祁連山東部山區(qū),山坡上林木茂盛、郁郁蔥蔥,河水在盆地間蜿蜒流淌。即便在祁連山西部氣候干旱、降雨稀少的地區(qū),也會因為海拔的升高,降雨而隨之增加,但到達某一高度后,又會逐漸減少,在雨水豐沛的地方形成一條橫向發(fā)育的森林草原帶。圖為焉支山森林公園。攝影/李春
擁有來自中國西北地區(qū)文物藏品的博物館信息分布圖
根據(jù)大英圖書館網(wǎng)站,我們檢索、整理出了這份中國西北地區(qū)文物在國外的存放記錄。其中原本來自敦煌的文物絕大部分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印度國家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吉美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俄羅斯圣彼得堡遠東所、日本龍谷大學、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京都國立博物館,準確數(shù)量至今仍是未知數(shù)。除敦煌之外,地圖中統(tǒng)計的文物(特別是德國和瑞典藏品)主要來自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吐魯番、庫車、和田以及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的黑水城等地。
注:美國等國家的數(shù)據(jù)目前尚未公布。
敦煌寶藏
沙棗在植物分類體系中屬于胡頹子科,胡頹子科植物的葉片和果實表面常生有星狀的銀白色絨毛,這層絨毛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擋強烈的日照輻射,同時也能夠在寒冷的夜晚起到保溫的效果。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張超
在古馳、巴寶莉之前,“格子紋”、“圓圈紋”的時尚在唐代敦煌已經(jīng)有了,壁畫中的妙齡女堪稱這些品牌的代言人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196窟-晚唐
壁畫內容:《勞度叉斗圣變》的四魔女
古印度舍衛(wèi)國波斯匿王身邊有一位大臣名叫須達,在去王舍城為自己小兒子求婚時,于大臣護彌的家里,意外地見到了佛祖釋迦牟尼,聆聽佛法,如飲甘霖,茅塞頓開。須達恭敬地邀請釋迦光臨舍衛(wèi)城說法,并答應為佛祖建造精舍。釋迦答應了須達的請求,并派遣弟子舍利弗隨須達一同辦理此事。六師外道聽說后,向波斯匿王請求允許他們與佛教徒進行斗法,誰勝利了誰就擁有這座花園。雙方經(jīng)過激烈斗法,勞度叉最終失敗,六師外道因此皈依佛門。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圣變》主要依據(jù)《賢愚經(jīng)·須達起精舍品》而繪,其所表現(xiàn)的內容是:勞度叉與舍利弗正在斗法,勞度叉以衣著華麗的外道魔女,搔首弄姿,誘惑舍利弗,舍利弗以神力刮起大風,狂風吹來,外道女裙袍亂飛,花容失色,瑟縮顫栗,窘態(tài)百出。畫工敏銳地抓住了外道女衣裙被風吹起的瞬間,把每個人的不同姿態(tài)刻畫得細致入微。仔細觀察畫面,我們還可以看到,畫面本意在于著力丑化外道魔女,但畫中的她們面容姣好,身材婀娜,頭梳高髻,著長袖花衫,腰束彩裙,是那個時代最時髦的打扮。拋開宗教觀念,即以今人眼光觀之,這幾位女子的穿著打扮仍不失現(xiàn)代氣息。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張掖文殊山石窟
巖石/古近紀砂礫巖
建造年代/始自北涼,終于清代
文殊山石窟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依山勢開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始建于北涼時期。文殊山石窟是我國早期佛教遺存,屬于“涼州模式”的石窟,其壁畫具有河西地區(qū)早期洞窟壁畫的布局特點,內容之豐富、壁畫之精美,可與莫高窟壁畫相媲美?,F(xiàn)存的西夏時期壁畫,是研究西夏佛教及繪畫藝術的重要資料。其中萬佛洞壁畫氣勢宏大,畫風嚴謹瀟灑,是西夏壁畫的珍品。尤以前山千佛洞北涼時期的壁畫和萬佛洞內的西夏壁畫最為珍貴。此外,文殊山匯集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派別,最鼎盛時期寺廟達360多座。攝影/任世琛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現(xiàn)存于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俄羅斯)
在斯坦因之后,法國人伯希和也從敦煌帶走了大量文物。1914年,俄國人奧登堡和他的考察隊前來搜集敦煌洞窟內殘留的文物:洞內的塑像、脫落斷裂的壁畫、被踐踏毀壞的絹畫等被考察隊一一清理出來,全部裝箱帶回了俄國。如今這些文物主要存放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也就是冬宮之中。2014年,部分俄藏敦煌文物出展荷蘭阿姆斯特丹,這是展廳內復原的唐代石窟一角,三件雕塑均是奧登堡百年前從甘肅敦煌莫高窟運走的。攝影/毛銘
沙棗的果實看上去像是普通的大棗長了一層霉斑,在顯微鏡下,它的冤屈才得以澄清:那是一些呈輻射狀的絨毛和細小的鱗片。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張超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5窟-五代
壁畫內容:孫清忽供養(yǎng)像全身
說起“格子紋”,許多人會想到著名的時尚服飾品牌巴寶莉(Burberry),這個創(chuàng)立于1856年的品牌,曾長期是英國王室御用品。不過,這種格子的最早使用者,并非是現(xiàn)代人。請看敦煌壁畫中這位輕啟朱唇的美女——她所著外衣的紋飾除了格子還是格子,其中散發(fā)的時尚氣息,絲毫不亞于今天的各種流行的服裝款式。這位穿“格子”裙袍的,是一位胖乎乎的女子,出現(xiàn)在莫高窟第5窟。因為年代久遠,壁畫顏色有所脫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服飾圖案,只有土紅色方格,已看不到當初的艷麗色彩了。不過,現(xiàn)存的這身服飾的局部,足以反映當時的流行款式和設計水平。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拍攝地在武威市東南20公里處的涼州區(qū),從畫面上看這里開墾有大量的農田,武威是河西走廊農業(yè)最為興盛繁榮的地區(qū)之一。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草原是祁連山中段最重要的景觀,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黃金牧場
在祁連山北麓的山腳下,有一片水草最為豐美的草原——祁連山草原。每到夏季,綠毯似的草原一直延伸至祁連山腳下,一群群牛羊點綴其中,遠處的祁連山白雪皚皚,直聳天際,整幅畫面充滿田園牧歌式的靜謐。圖為位于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康樂大草原。這片草原海拔約3000米,是祁連山高山草原,猶如綠毯般沿著山勢蜿蜒鋪展開來,有一種廣闊無垠、沁人心脾的美。攝影/陳岡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張超
跟知己一起到山里修行,穿上連帽衫,感覺自己酷酷噠,真的很有文藝范兒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285窟-西魏
壁畫內容:山中修行的僧侶
敦煌地處絲路咽喉,佛教傳入首當其沖。在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時期的北魏、北周,洞窟中已經(jīng)有了大量壁畫、塑像、造像。尤其到了北朝時期,坐禪修行十分講究。佛家講究清修,紅塵之外的山林,更是理想的坐禪之地。這幅壁畫,以抽象夸張的方式形象地描繪了“山中坐禪”的情形——人在洞窟之中,洞外為連綿的山頭,體現(xiàn)了佛家禪修所追求的“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別,但是又無分別”的境界。如果跳出禪修本身,這兩位修行者的服飾,即使在今人看來,也很時髦。仔細看,這可不是普通的袍子,而是很文藝范兒的連帽衫。一兩種簡單的色調,沒有圖案修飾,既符合修行者“清心寡欲”的心境,又符合當下所提倡、流行的極簡主義美學潮流。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張掖金塔寺石窟
巖石/古近紀礫巖
建造年代/始自北涼,終于元代
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是該石窟群中造像藝術最富有特點的石窟。金塔寺石窟位于大堵麻河西岸,開鑿在距地表約60米的崖壁中部。從洞窟形狀、塑像與壁畫風格看,石窟屬于北魏時期建造。洞窟深廣都在6米左右,中央方形塔柱,直通窟頂,幾乎占據(jù)了窟頂大部分容積,四周只有可容兩人并行的通道。這座方形塔柱,四面開龕供佛,在龕和群像之間,滿飾飛天和供養(yǎng)菩薩,都是彩塑,立體感很強,而且軀體結實豐滿,表情生動自然,形態(tài)優(yōu)美多姿。特別是彩塑的飛天,前身、兩腿飛舞的飄帶離開了龕壁,表現(xiàn)了極大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別具一格,栩栩如生,在國內也是獨一無二的。而敦煌莫高窟的飛天也只有彩繪,沒有立體彩塑。攝影/任世琛
石羊河—民勤“綠洲”
石羊河由南向北流經(jīng)武威后,向民勤縣流淌,澆灌出一片長140公里、最寬處約40公里的綠洲——民勤綠洲,頑強地阻止了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和南部騰格里沙漠合攏,是保護河西走廊生態(tài)安全的重要生態(tài)區(qū)。但長期以來民勤都面臨著嚴峻的沙化問題,2012年這里的荒漠化面積已占總面積的95%。所以民勤“治沙”,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從政府到當?shù)鼐用褚约皝碜愿鞯匾恍┲驹刚?,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為挽救民勤綠洲付出努力。攝影/曹志政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攝影 / 曹志政
毛銘
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博士
聯(lián)合國中亞考古隊隊員
敦煌寶藏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董磊
今夜化了美美的妝,我相信是很美美的妝。我搖晃在舞池中央,那種體態(tài)可以想象——我就是天然呆、自然萌的節(jié)度使夫人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61窟-五代
壁畫內容:歸義軍政權首領曹議金的夫人(回鶻公主)
10世紀,曹氏歸義軍政權在河西走廊建立。為與甘州回鶻修好,保持同中原聯(lián)系的道路暢通,節(jié)度使曹議金娶甘州回鶻可汗之女為妻。其畫像或繪于甬道北壁第一身,與南壁所繪窟主的男供養(yǎng)人像相對;或繪于主室東壁門北女供養(yǎng)人的第一身,都屬于僅次于窟主的重要位置,以表現(xiàn)她在這個家族婦女中最高的顯赫身份。畫像的榜題全稱是:“……圣天可汗的子隴西李氏?!焙髞聿茏h金又把自己的女兒嫁與甘州回鶻可汗,其供養(yǎng)像題名是“甘州回鶻可汗天公主”,因回鶻可汗將娶進之妻亦稱公主,嫁出之女稱“可汗的子天公主”?;佞X公主像一般均身著翻領繡花長袍,繡花束口窄袖,腰間束帶長垂,頭上用桃形小鳳冠籠髻,束發(fā)冠帶披于肩后,兩耳垂環(huán),項飾珍珠與寶石項鏈,額間頰上分貼花鈿,腳上穿繡花平鞋?;佞X公主,也是曹氏的夫人——今天的我們看來,盡管渾身珠光寶氣,戴滿了華麗的首飾,但她那“呆萌”的表情并沒有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反而多了幾分可愛??吹剿?,就想起了年輕歌手許嵩《素顏》的歌詞:“(女)今夜化了美美的妝, (男)我相信是很美美的妝);(女)我搖晃在舞池中央,(男)那種體態(tài)可以想象……”一個是顧鏡自憐,自我感覺很美的女子,一個是在旁邊欣賞,跟著附和的男人——現(xiàn)代歌曲里的歌詞用在這里,竟毫無違和感。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藍永超
中國科學院
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
研究員
繪圖/李亞龍
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jīng)到了承載的極限
攝影 / 繪圖/李亞龍
楊勇
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
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獨立地質學者
攝影/王偉林
綿刺
Potaninia mongolica
珍稀的古地中海孑遺植物可能就生長在國道邊
綿刺,生活在荒漠沙地中擁有假死、休眠能力的耐旱植物。它的根莖表面長有堅厚的韌皮,這層韌皮既可以保持水分,也能防止地表沙土的高溫灼傷。綿刺的花小而內斂,遇到適合的水分條件時,白色的花瓣迅速地綻放,等待傳粉、結實的機會。令人唏噓的是,綿刺、裸果木等干旱區(qū)孑遺物種,很多就生長在環(huán)境惡劣的礦區(qū)或者公路邊。重型卡車駛過,揚起煙塵將它們染得灰頭土臉。當?shù)厝艘膊⒉恢肋@些灌木的珍稀寶貴,往往把它們砍來燒火煮飯。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好好讀書,點贊!三心二意,拍磚!魔鏡魔鏡,俺是不是世界上最帥的學霸?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61窟
壁畫內容:《楞伽經(jīng)變》的比喻畫之一
右圖:《楞迦經(jīng)》是佛教禪宗和法相宗依據(jù)的主要經(jīng)典之一。據(jù)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所傳禪法即以《楞迦經(jīng)》為宗旨,并傳授弟子慧可云:“我觀漢地,唯有此經(jīng),仁者依行,自得度也。”在慧可及其門徒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一批以研習《楞迦經(jīng)》為業(yè)的“楞迦師”,成為禪宗先驅。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佛教文獻中,三譯本都有保存,而以七卷本《楞迦經(jīng)》為多,說明當時七卷本比較流行。敦煌石窟壁畫中的《楞迦經(jīng)變》,主要也是依據(jù)七卷本所繪。經(jīng)變畫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中國人獨創(chuàng)的繪畫形式。經(jīng)變畫變或變相,專指將某一部乃至幾部有關佛經(jīng)之主要內容組織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畫。經(jīng)變畫在南朝時期出現(xiàn),入唐以后逐漸成為佛教繪畫的主要形式。根據(jù)《楞迦經(jīng)》所繪的經(jīng)變,據(jù)學者研究,唯一的文字記載是《六祖壇經(jīng)》。據(jù)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文獻中出土的《六祖壇經(jīng)》,其中講到五祖弘忍于龍朔元年(公元661年)邀請畫師盧玲(今本作“珍”)至黃梅縣(今湖北黃梅縣)馮墓山(今本作“馮茂山”)禪寺,準備畫“楞迦經(jīng)變,并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流行后代為記”。盧玲到后,在現(xiàn)場看好寺壁,準備第二天動筆??墒蔷驮诋斕煲估铮肴谭浅Y澷p的弟子神秀在擬畫楞迦經(jīng)變的墻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境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的偈語,從而引發(fā)了禪宗史上“頓悟”與“漸悟”之爭,繪畫之事也因此作罷。至于唐代兩京寺院中是否繪有楞迦經(jīng)變,史無明文。敦煌莫高窟現(xiàn)存中唐到北宋時期的《楞迦經(jīng)變》12鋪,是目前僅存的古代楞迦經(jīng)變。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楞迦奧義,《楞迦經(jīng)》中運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其思想。學者統(tǒng)計,莫高窟壁畫中的比喻畫就有17種。我們面前的這幅畫面——繪于莫高窟第61窟主室南壁《楞伽經(jīng)變》左下側,畫面中一世俗男子,身穿紅袍,站在鏡前照鏡,上部白地墨書榜題:“愚夫起妄想,如像鏡中安,不見心時猶幻?!边@是比喻客觀事物猶如鏡中之像,幻而非真,一切皆由人們的妄想而生,而非客觀事物本身。我們知道,佛教壁畫是以視覺方式宣揚佛教內容的一種手段,為了讓普通民眾也能更好地理解佛經(jīng)內容,在壁畫中采用了許多現(xiàn)實生活的畫面來解釋佛教教義。本畫面就是畫工緊緊抓住人男子照鏡的一瞬間,向人們傳達楞迦經(jīng)的思想內容,告誡人們不要妄想執(zhí)著。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武威天梯山石窟
歷經(jīng)1000多年的戰(zhàn)亂、自然災害,天梯山石窟保存了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遺憾的是,為解決缺水問題,1958年當?shù)卣谔焯萆绞吲砸?guī)劃了黃羊河水庫。按照水庫蓄水設計,天梯山石窟將被水庫完全淹沒。于是有關部門對天梯山石窟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石窟中的大量塑像和壁畫被拆除,搬運到了甘肅省博物館,因為體型巨大無法搬遷的大佛窟,則修了一個小水壩進行保護。至此,天梯山石窟僅剩下大佛窟,作為曾經(jīng)輝煌的代表向世人展示。令人沒想到的是,幾十年后,在多次對黃羊河水庫進行測量后,水利專家才發(fā)現(xiàn)當初過高估計了蓄水位,水庫其實對天梯山石窟的文物根本造不成威脅。最近,天梯山石窟啟動了一項為期3年的全面修復工程,離開石窟原址50多年的一批文物也將返回原址。攝影/任世琛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宋文
壁畫方位:莫高窟第154窟東壁北側
壁畫內容:《金剛經(jīng)變》中的誦經(jīng)人生活
左圖:《六祖壇經(jīng)》記載,六祖慧能出家之前,以賣柴為生,一次在賣柴回來的路上,聽一客人誦讀《金剛經(jīng)》,“心便開悟”?;勰茉诘梦遄婧肴逃H傳的衣缽后,更推崇《金剛經(jīng)》為最“上乘法”。從國家層面上講,唐玄宗曾親自注釋儒釋道三教經(jīng)典,佛教方面所選經(jīng)典即為《金剛經(jīng)》,這又進一步提高了它的地位。因此,慧能以后,《金剛經(jīng)》成為禪宗主要經(jīng)典。為了宣揚《金剛經(jīng)》的好處,《金剛經(jīng)》中講到受持、誦讀該經(jīng),所得福報勝過一切供養(yǎng)。如經(jīng)文中說:“受持誦讀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蹦呖叩?54窟東壁《金剛經(jīng)變》中,繪一男子正在樹下方幾上誦讀《金剛經(jīng)》,突然遭到二人毒打,其中一人手持棍子,一人手拿磚塊,沖向讀經(jīng)人。圖中這位讀《金剛經(jīng)》的修行者,看起來很想當個學霸,在棍子和磚塊的監(jiān)督下,他一絲也不敢馬虎。這畫面所表現(xiàn)的,就是《金剛經(jīng)》誦讀內容,通過此畫面,向世人說明,今生所遭別人輕賤,乃是前世先人作孽所致,若受持、誦讀《金剛經(jīng)》,今生所受輕賤,便可消除前世罪孽,得成佛道。敦煌石窟藝術的魅力就在于此,僅此生活當中的一個小景,就讓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唐宋社會生活中的“拍磚”行為。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馬鬃山向北的黑戈壁并不是沒有生機的寂靜荒原
在沒有河流、洪水搬運,沒有人為干擾的平地上,石塊可能幾千乃至上萬年也不會移動位置,它們的表面生成一層漆黑的油光,仿佛是陽光、寒風常年撫摸而形成的包漿。圖中是甘肅肅北馬鬃山鎮(zhèn)向北的中蒙邊境地帶,寂靜的戈壁灘上,灌木星星點點地生長著。即便是極端干旱的嚴酷環(huán)境,也會有草木不舍離去。攝影/宋文
甘肅西北的干旱戈壁是珍稀植物隱居的樂土
攝影 / 宋文
十二星座是來自西方的流行文化?不,敦煌的古人早就開始玩了,而且證明是中印文化融合的結果
壁畫方位: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
壁畫內容:《熾盛光佛經(jīng)變》中的黃道十二星君
現(xiàn)代人常常會對自己出生所對應的星座感興趣,總希望自己所屬的星座給自己帶來幸運。殊不知,它們并非今天才開始流行的,早在千余年前的敦煌莫高窟壁畫里,它們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莫高窟第61窟是五代敦煌歸義軍政權統(tǒng)治時期,節(jié)度使曹元忠(約946-976年在位)主持開鑿的一個大型洞窟,因窟主尊供奉文殊菩薩,俗稱“文殊堂”。61窟甬道兩壁所繪,內容為《熾盛光佛經(jīng)變》。南北兩壁,所畫內容大體相同,畫面中央為熾盛光佛端坐于車上,周圍有九曜星神簇擁,上部彩云間繪二十八宿神像,四人一組,雙手持笏,文官形象,行走在云間,中間穿插繪黃道十二宮?!盁胧⒐夥鸾?jīng)變”在莫高窟內僅此一鋪,最為獨特。南壁現(xiàn)存九座,從東至西為:金牛宮、室女宮(畫二女子)、白羊宮、摩羯宮、天秤宮、雙子宮、巨蟹宮、天蝎宮、雙魚宮;北壁存九座,從西至東為:獅子宮、寶瓶宮、金牛宮、人馬宮(畫一人趕一匹馬)、摩羯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蝎宮、白羊宮。南北兩壁合起來,十二宮中每一宮都有了。假如有一天您去莫高窟參觀這幅壁畫,一定要找找您對應的星座,看看它在那時候是什么樣子。
神壇之外,敦煌壁畫處處都是『萌萌噠』!
攝影 / 孫志軍
陳晶鑫
浙江大學
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博士后
河西石窟群
中空的烽燧遺址被用作倉庫
武威市古浪縣以東的312國道旁,一戶人家早已把一個長城烽燧遺址當倉庫用了。在甘肅,這種情形十分常見,因為長城遺址逶迤延綿,散落在甘肅大地上,當?shù)厝送鶗驯4嫦鄬ν暾?、中空的烽燧遺址用作倉庫,甚至改造成住房,與烽燧連為一體的圍墻,原本是為守衛(wèi)士兵們遮風擋雨的,現(xiàn)在直接變成了住家的院墻。
三代長城的走向揭示了氣候千年尺度的變化規(guī)律
上圖是甘肅省臨洮縣古樹灣的秦長城遺址,城墻的頂部已經(jīng)被當?shù)厝瞬瘸鲆粭l小路,城墻周圍是成片的農田,如果沒有知情人的指點,我們很難判斷那條田間小道竟然是2200多年前由秦人修筑的長城!左圖是在甘肅省山丹縣老軍鄉(xiāng)的峽口村拍攝到的漢、明兩代長城并行的奇觀。在甘肅境內,這樣的奇觀還有好幾處,無一例外的是,明長城都修在漢長城以南——這正是農牧交錯帶在千年間向南移動的生動證明(圖中左邊是漢長城,右邊是明長城)。攝影/王金
李并成
西北師范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 教授
繪圖/李亞龍
最具滄桑感的長城景觀遍布甘肅
本地圖中的長城年代、走向、遺址類型等,來自國家文物局組織的長城資源調查的最新確認數(shù)據(jù)。凡未經(jīng)國家文物局長城資源調查確認過的數(shù)據(jù)資料,我們均未標識在地圖上。根據(jù)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結果,甘肅省共有各類古城遺址六百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2處(其中“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在這張地圖未用“古城”的圖標)。甘肅境內的各類古城遺址,也均與絲綢之路上的長城分布有關——長城在保護古城,城里的軍民在維護著長城。
三代長城存甘肅
何雙全
甘肅省文物保護研究所
研究員
繪圖/李亞龍
迄今對外發(fā)布的最準確的懸泉置復原圖
上圖是懸泉置遺址的航拍照片(攝影/吳健),下圖是我們在何雙全先生的指點下,依據(jù)航拍照片繪出的懸泉置塢堡的復原圖。圖中的建筑樣式﹑房間數(shù)量﹑建筑方位朝向﹑空間比例關系,乃至懸泉置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及遠處烽燧的位置等,與考古數(shù)據(jù)完全吻合,是迄今為止對外發(fā)布的最準確的懸泉置復原圖。懸泉置遺址位于甘肅敦煌市和瓜州縣交界處,瓜敦公路南側1500米處。驛站東南側山溝里有被稱為“吊吊水”的山泉,“懸泉”因此而得名。
張德芳
西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
繪圖/李亞龍
游牧民族自古就穿的
皮鞋
老百姓穿皮鞋,說明河西的畜牧業(yè)在當時的生產(chǎn)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代長城存甘肅
最早以露布方式公布的環(huán)境法令
墻壁題記
墻壁題記的碎片。內容是西漢元始五年(公元5年)朝廷發(fā)布各地的一則通告。
三代長城存甘肅
既實用又美麗
漆湯匙
把湯匙做成這樣帶有圖案的漆器,亦非一般平民百姓日常所用。
三代長城存甘肅
用來招待VIP的豪華餐具
漆耳杯
漢代的漆器工藝具有很高的水平,但在邊地驛站出現(xiàn),可能意味著社會等級的差別。
三代長城存甘肅
農耕漢人古已有之的餐具
漆筷
漢人用筷子跟食肉民族用刀叉是迥然不同的生活習慣,顯示了農耕和游牧的交融。
三代長城存甘肅
當時先進農業(yè)技術的代表
鐵犁尖
牛耕的普及和鐵質農具的使用,說明河西的農業(yè)技術已處在當時的先進水平。
三代長城存甘肅
漢代河西水草豐茂的旁證
竹筐
用于編筐的竹子,或可產(chǎn)自當?shù)亍?jù)近人研究,西北地區(qū)在水域廣闊的地方,也產(chǎn)竹子。
三代長城存甘肅
河西紙簡交替時期出土的
有字紙
出土于懸泉置遺址的烽燧之中。
時代當為紙簡交替并最終由紙張代替了竹木簡牘的魏晉。
三代長城存甘肅
漢字特需的書寫工具
毛筆
漢簡上的漢字都用毛筆寫成。
三代長城存甘肅
一般百姓的憑信印章
印章
紀田之印。河西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兩漢時期的印章封泥數(shù)不少,是當時的一種憑信依據(jù)。
三代長城存甘肅
與物物交換同時存在的
漢五銖錢
漢五銖錢在河西出土的較多,從漢簡記載看,也常有物物交換的情況。
三代長城存甘肅
張德芳
西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
繪圖/李亞龍
亶轝簿
記載懸泉置車輛數(shù)量、完好或損壞情況。
三代長城存甘肅
康居王使者
進貢冊
記載康居等國(在今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使者進入敦煌、酒泉后,地方官員未按外交慣例評估貢物而雙方引起了糾紛,朝廷派人逐級追責的情況。
三代長城存甘肅
漢代河西四郡的駐軍有近2萬人
西漢時期的駐軍,僅敦煌郡就有玉門都尉、中部都尉、宜禾都尉、陽關都尉,下轄13個左右的候官。據(jù)今人考證,每個候官大約駐軍400人左右。如此,僅敦煌一郡就有駐軍5000人左右,河西四郡的駐軍就有近2萬人。河西走廊所出土的漢簡中關于屯戍生活的記載,使我們得以重構當時軍事防御的完整系統(tǒng)。繪圖/連達
小方盤城遺址被認定為敦煌玉門關
圖為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遺址,2014年小方盤城作為西漢的玉門關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西漢玉門關修建在疏勒河河畔,當時其實是建在一塊沼澤地中的高臺上。在上世紀初,曾有外國探險家坐船在玉門關周圍考察,茂密的蘆葦叢,將他們的小船遮蔽得嚴嚴實實。玉門關關址的變遷至今是一道學術上爭論不休的難題。從學術爭論的側面,我們也可探知,此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經(jīng)歷過巨變。攝影/王金
蒼穹之下萬物皆無常
甘肅省的地名中,還有很多帶“堡”字的,這意味著此地原先有一座城堡,一定駐扎過軍隊,這些“堡”在長城沿線也是布局有方,隸屬于一個嚴密的國防軍事網(wǎng)絡。圖中的金昌市河西堡,就屬于甘肅省的眾多保存不大好的長城遺跡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蒼穹之下,萬物皆無常。甘肅境內的三代長城,在時間的風化中慢慢剝落坍塌,不也是歷史自述的一種聲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