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到了承載的極限
祁連山下,黃沙之中,綠洲連綴成串
從遙感圖中看河西走廊,祁連山連綿的山腳下,漫漫戈壁黃沙之中,一片片充滿生命力的綠色分外引人矚目,這就是河西走廊的綠洲。這些綠洲,在古代,是中原文明挺進西域的踏腳石;到了現(xiàn)代,又成了支撐起甘肅工農業(yè)和整個河西地區(qū)人們生活的基石。
從遙感圖中看河西走廊,祁連山連綿的山腳下,漫漫戈壁黃沙之中,一片片充滿生命力的綠色分外引人矚目,這就是河西走廊的綠洲。這些綠洲,在古代,是中原文明挺進西域的踏腳石;到了現(xiàn)代,又成了支撐起甘肅工農業(yè)和整個河西地區(qū)人們生活的基石。
斯坦因曾在他的書里記述,在他從帕米爾高原地帶深入亞洲腹地的過程中,一越過疏勒河河谷地區(qū),就感覺到了撲面而來的濕潤氣息。在忍受過塔里木盆地的極端干旱、看慣了昆侖山脈的荒涼景象后,乍一看到肅州河谷(今酒泉地區(qū))“極其茂盛豐美的夏季牧草”,他忍不住感觸良多。
令這個大膽的考古探險家發(fā)出贊嘆的就是甘肅河西走廊的綠洲。在地圖上,這些綠洲一小片一小片地連綴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狹長條狀,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從武威直到敦煌。正是這些綠洲,托起了漢唐時期連接中原與西域的輝煌絲路,也給予了這片干旱土地生動而明亮的表情。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