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聲笑語中龍家所有的家當都被搬到了房子外面攤開,把房前的空地擺得空前的擁擠、熱鬧。他們身后的屋子里,已經空無一物。
收起相機,抹一把汗水緊接著做采訪筆錄,時間只有半個小時,因為劉先生中午有約,11點前得出門。筆記剛寥寥一頁紙,他整理起領帶,暗示我時間不早了??幢?,時針果然已經指向11點。謝絕了他們禮節(jié)性的午餐邀請,我步行離開,正好欣賞冬日和煦陽光里天泰花園漂亮的樓群。
作者: 單之薔
作者: 程國棟
作者: 李金城
作者: 才嘎
作者: 李秀彬
作者: 王凱
作者: 葉昌云
作者: 廖偉棠
作者: 周立新
作者: 趙君安
作者: 馬宏杰
作者: 陳建強
作者: 李曉楓
作者: 徐青
作者: 王飛
作者: 姜健
作者: 覺果
從搬到門外的這幾樣家產,已經可以看出這戶住在賢鄰別墅的天津人家,生活得富足而充實。
作者: 才華燁
作者: 沈醒獅
作者: 張影
作者: 吳青柏 馬巍 楊欣 潘達 李渤生
作者: 楊帆
作者: 翁一
作者: 尹杰
程國棟院士(左)深入淺出地剖析凍土難題
白霧下的危險 “危險!”海地獄湛藍澄碧,上空霧氣縈繞,讓人恨不得投身進去暢游。然而它的溫度高達98攝氏度,吊著的那一籃子雞蛋6分鐘之后就完全被蒸熟,所以絕對不可以“褻玩”。( 供圖 look/cnpix)
戶主 馬寶元 39歲 建設公司副理 妻子 游靜儀 39歲 家庭主婦 兒子 馬任寬 11歲 小學五年級 女兒 馬任萱 4歲 幼兒園小班 15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37萬元)
攝影 / 王飛
和田出土的喀拉墩佛像。
喀什市區(qū)一個小清真寺門前玩耍的孩童。
馬可·波羅通過瓦罕走廊進入中國,首站就是新疆。在新疆,伊斯蘭教風格的建筑隨處可見。烏魯木齊的鐵西大寺。
考察進行到唐古拉山兵站附近,當天下午4點鐘,隊員們疲憊饑餓,正準備吃午飯時,發(fā)現水果罐頭、肉腸、雞蛋等食物都凍得硬硬的。于是,大家只好坐在兵站門口等著食物解凍。
冰 錐 地下水位較淺且較豐富的地段,冬季自地表而下快速凍結,使下層地下水壓力增大,沖破上覆土層溢出地表,溢水邊流邊凍,并沿原地下水流路延伸,這樣就形成了錐形的冰體。冰錐的形狀、大小變化很大,有的直徑僅有2至3米,有的可以延伸幾十米乃至數百米。
采自青藏鐵路沿線不同地區(qū)、不同土質的凍土樣品(試驗后樣本)
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青藏公路,經常發(fā)生凍土破壞現象。在鋪砌了黑色路面之后,由于吸熱量增多,導致路基地下冰融化,加劇了路面的破損。目前青藏公路正在進行大修,采用了許多控制凍土危害的新措施,其試驗成果也被應用到青藏鐵路的修建上。
科研人員鉆探出的一段富含地下冰的泥芯
鐵路設計人員在青海昆侖山口踏勘
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發(fā)生8.1級大地震,震出了一段厚達十余米的地下冰剖面,為凍土專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研究素材。
加拿大Alberta冰原高速公路上的一處上跨式野生動物通道。遠處的山峰屬于大名鼎鼎的北美洲落基山脈。
美國佛蒙特州匹茲堡附近的3號高速公路上,一頭雌性的北美駝鹿帶著兩只幼崽橫穿馬路,過往車輛都停下來為它們讓道。
英國約克郡阿比泉附近的一處“蟾蜍通道”
在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索南達杰保護站附近,一群攜帶幼崽的藏羚羊正橫穿青藏公路。
戶主 黎貴盛 38歲 從事海水網箱養(yǎng)魚 妻子 盧三妹 36歲 從事海水網箱養(yǎng)魚 長子 黎玉良 19歲 從事海水網箱養(yǎng)魚 初中文化 次子 黎仁廣 18歲 從事海水網箱養(yǎng)魚 高中文化 長女 黎雪珍 8歲 小學二年級學生 全年約18萬元
攝影 / 宋國強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腹地,帶著小羊的藏羚羊群正進行遷徙。
攝影 / 葉昌云
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的工作人員與志愿者正在升旗。工作人員外套后背描繪了雄性藏羚羊的頭像,并用漢文與藏文書寫著“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字樣。
戶主 降初瑪 40歲 蒙古族(后排中抱小孩者) 舅舅 札西龍布 72歲 蒙古族(前排中坐抱小孩者) 兄弟 二車 29歲 蒙古族(后排右一) 兄弟 杜幾 25歲 蒙古族(后排右二) 其余均為杜幾次耳家的兄弟姐妹和她們所生的子女。 全年全家穩(wěn)定的收入不到2萬,收入高的時候約為2 —3萬 木摞式建筑的小院一座,錄像廳一家,小商店一家,山地6畝多(分不同時節(jié)種玉米、青稞、燕麥等作物),菜地1畝,馬6匹,黃牛4頭,羊16只,豬18頭。
葉毅誠 28歲 澳門科技大學法律系 三年級學生 李穎瑤 21歲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 三年級學生 全年約6萬澳元(1澳元約合人民幣1元)
攝影 / 廖偉棠
在青藏公路一處橋梁附近徘徊的藏羚羊群。同樣的景象也經常出現在青藏鐵路沿線。
戶主 王公佑 38歲 打工 妻子 劉桂枝 38歲 經營小賣部 母親 鄭秀林 60歲 女兒 王 梅 14歲 初三學生 全年約8000元
攝影 / 周立新
戶主 阿合買·鐵木爾 53歲 (維吾爾族) 農民 妻子 帕里旦 47歲 (維吾爾族) 農民 次女 阿依努爾 16歲 (維吾爾族) 學生 兒子 艾拜伯爾 23歲 (維吾爾族) 教師 長女 阿米娜 27歲 (維吾爾族) 教師 外孫 5歲 (維吾爾族) 全年約20000元
攝影 / 趙君安
母親 王翠娥 88歲 (苗族) 戶主 龍云平 49歲 (苗族)務農 妻子 楊滿鳳 39歲 (苗族)務農 長子 龍 濤 18歲 (苗族)務農 次子 龍 勇 16歲 (苗族)打工 龍勇打工月薪300元,龍云平夫婦和大兒子在家務農每年收入近4000元,加起來全家年收入將近8000元。
攝影 / 馬宏杰
戶主 黃月保 47歲 農忙務農,農閑打工 妻子 陳秋梅 48歲 務農 女兒 黃風香 22歲 打工 兒子 黃 飛 20歲 打工 全年約4萬元
攝影 / 陳建強
炎子 自稱二十X歲,時尚雜志的自 由撰稿人,月收入由零到三四 千不等,僅夠買書和買貓糧。 一峰 34歲,男性雜志的編輯兼網 頁設計師,月收入約一萬五千 港元。 花花 前流浪貓 全年約18—22萬港元(其中房租、水電花費約8萬港元)
從漢城最高的建筑63大廈上俯瞰漢城
記者徐健在拍攝中
攝影 / 李曉楓
父親 劉宗程 68歲 退休 母親 蔣玉梅 61歲 (傣族) 退休 業(yè)余愛好舞蹈 戶主 劉永青 34歲 商人 業(yè)余愛好攝影 妻子 王 艷 31歲 職員 業(yè)余愛好古箏 兒子 劉世琛 3歲半 187平方米商品房一套,寶來轎車一輛,重要收藏有清朝核桃木卷書搭腦扶手椅一對、黃梨木雕“竹林七賢”一件 父母退休金合計約5萬元,妻子工資約5萬元,劉永青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
戶主 楊麥換 53歲 務農 妻子 曹海玉 51歲 務農 父親 楊俊國 78歲 母親 王引繁 74歲 兒子 楊肖飛 31歲 打工 兒媳 堅桂蘭 29歲 務農 孫女 楊 柳 8歲 小學 孫子 楊 賓 10歲 小學 楊肖飛外出打工,家里其他人從事飼養(yǎng)業(yè)(以養(yǎng)牛為主)和糧食、果樹的種植,全家年收入約14000元。
攝影 / 徐青
戶主 趙長勝 31歲 務農 妻子 趙衛(wèi)紅 32歲 務農 兒子 趙云飛 8歲 小學生 女兒 趙惠云 6歲 小學生 在2畝地上種植花生、小麥、蘋果等,能收入1000余元,加上趙長勝外出打工,全年收入約5000元。
攝影 / 姜健
戶主 次仁頓珠 38歲 (藏族) 牧民 妻子 斯珠 42歲 (藏族) 牧民 女兒 多吉 17歲 (藏族) 牧民 兒子 扎丹 13歲 (藏族) 牧民 主要依靠出售羊毛、牛絨和皮張,每年收入三四千元。
攝影 / 覺果
女主人 宋安娜 天津日報文藝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 會員,天津市人大代表 男主人 郝紀人 天津理工學院 兒 子 郝 鵬 天津大學學生 130平方米 全年約8萬元
攝影 / 關海彤
戶主 張光武 34歲 茶農 妻子 張?zhí)K梅 32歲 茶農 母親 張美珍 67歲 家務 女兒 張麗華 11歲 小學 兒子 張智峰 5歲 21畝茶園每年能產100斤銀毫,收入11000元;50斤茶油每斤8元,收入400元;80斤香榧,每斤10元,收入800元;竹筍、竹子的收入2000元,全部年收入14200元。
攝影 / 沈醒獅
張伯:63歲 蔡嬸:59歲 14噸水泥船一艘。17寸黑白電視機一臺,老式收音機一臺,老式縫紉機一架 無固定收入
攝影 / 陳小雅
邵家30年中搬了6次,是以住宅有了整整7代 1975年前 第一代 草房 1980年前 第二代 兵營式二層樓房 1981年 第三代 四開間二層樓房,馬頭墻、翹屋檐 1984年 第四代 單家獨院式二層樓房 1990年 第五代 有了室內衛(wèi)生間 1995年 第六代 紅瓦白墻二層半中式別墅 現在 第七代 帶車庫二層半藍色尖頂西班牙式別墅 戶主 邵伯樹 45歲 場辦工廠管理員 妻子 陳素珍 43歲 場辦工廠工人 長女 邵佳英 21歲 中國美術學院大二學生 次女 邵佳楠 13歲 初中學生 全年約11.4萬
現在成為世人關注焦點的青藏鐵路,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青藏鐵路西寧到格爾木段已于1984年竣工,長814公里)。青藏鐵路格拉段全長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經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鐵路最高點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自然環(huán)境條件最艱苦的高原鐵路。圖為穿越長江源沱沱河的鐵路大橋,全長1389.6米,是一處重要的野生動物通道。
一只半歲大的小藏羚羊。
青藏鐵路施工人員正在開鑿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海拔4905米的風火山隧道。這條隧道全長1338米,隧道上方的山坡將和一座橋梁一起,構成復合式動物通道。
“上跨式立交動物通道”設計圖 這種通道為野生動物搭建“過街天橋”,火車從下方的涵洞中通過,通道上方種植草皮、邊坡外緣壘以石塊,模擬自然的山坡形狀。一些專家還設想以驅趕家畜反復通過、在通道上方植被中撒牦牛糞等措施誘導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通過。這種通道是鐵路設計者最新提出的一種方案,目前尚處在論證之中。
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的工作人員木瑪扎西,正在給站里收養(yǎng)的小藏羚羊“桑吉拉姆”喂牛奶。
楚瑪爾河特大橋位于青海可可西里無人區(qū)南部邊緣,全長2565米,是青藏鐵路的重點控制性工程,同時也是藏羚羊遷徙的主要通道,大橋的78個橋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通過。
青海沱沱河高寒草原植被恢復試驗點的工作人員正在觀測草苗生長情況 攝影/陳桂琛
攝影 / 陳桂琛
西藏當雄高寒草甸植被恢復試驗點的試驗地塊 攝影/李渤生
攝影 / 李渤生
藏族牧民幫助專家進行植被恢復與再造工作
鋪設在多年凍土路基上的一段鐵路
由于凍脹和融沉的交替作用,導致房屋地基不均勻下沉,墻體出現巨大的裂縫。房屋是采暖建筑物,凍土對其的破壞作用遠遠超過公路等冷結構物。在青藏高原的多年凍土區(qū),修建房屋如不采取適當措施,一般兩年后就會產生凍土破壞現象。
凍脹草丘 形成過程與凍脹丘相似,只是草根密集處地下水的聚集也較多,因此凍漲效應最明顯的就展現為拱起的草丘。
凍脹丘 冬季土體中的水分凍結成冰,體積增大,從而對四周產生擴張空間的壓力,當該壓力大于上覆土層的強度時,地表就發(fā)生拱起,形成丘狀的形態(tài)即為凍脹丘。凍脹丘底部的直徑一般由幾米到幾十米,高1到2米,最高的可達10余米。
熱融洼地 這是與凍脹丘完全相反的過程,夏季地溫升高使多年凍土區(qū)地下冰局部融化,土體隨之發(fā)生了沉陷,形成洼地,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大的湖塘。
熱融滑塌 這種現象最早發(fā)現于青海風火山。養(yǎng)路工人取土修路,使路邊斜坡下的地下冰層暴露,夏天冰層融化,上覆草皮和土層失去支撐而塌落下來,冰層融水稀釋了塌落的物質,并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斜坡緩緩下滑。這樣地下冰層繼續(xù)融化,上邊土層繼續(xù)滑塌,并使新的冰層繼續(xù)露出,幾經反復,經過幾個夏天,這種滑塌就會到達坡頂。
石海 存在很多裂隙的巖石,其中的水分凍結膨脹迫使巖石破裂成很多小塊,或者因溫度變化,組成巖石的礦物不均勻地熱脹冷縮,造成巖石破裂。由此會產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狀巖塊及巖屑,在地形平緩的條件下,大多數巖屑在原地殘留下來,形成碎石覆蓋地面,俗稱石海。
熱融沖溝 初夏凍土層中的地下冰融化成水,因下層凍土尚未融化,水無法下滲,側向流動,使地表出現短而深的溝壑。也有的情況可能是斜坡上已經存在了降水作用形成的沖溝, 凍土融陷時逐漸將土壤帶走形成大的沖溝。
凍 拔 冬天,當土凍結時,嵌在土中的石塊隨著土的凍脹而上升,石塊升高后下面的空隙為土所填充,次年融化季節(jié)到來時,土向下融沉,而石塊卻沒有了下沉空間。年復一年,石塊就會逐漸拔高以至脫離地表傾倒。此種現象常會對橋樁產生危害。
斑 土 形成機制和過程與石環(huán)十分近似,地表呈現出巖塊、巖屑遍布,泥土呈斑狀嵌在碎石之間,格外引人注目。
石 環(huán) 石塊和土的導熱性能不同,凍結速度也各不一樣。碎石導熱率大,會先凍結,水就會向石塊附近遷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結冰后體積膨脹,使碎石產生移動,被排擠到周邊,呈多邊形或近圓形,好像有人有意識地將石頭圍成圈。石環(huán)常見于離河灘不遠的平地或河流出山口。
科研人員1985年在唐古拉山下發(fā)現的地下冰層,地下冰是凍土所獨有的特征,其形成、存在和融化對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工程建筑等均有重大意義。攝影/李樹德
攝影 / 李樹德
踏勘過程中科研人員采集的一塊多年凍土區(qū)地下冰樣本
凍脹丘是一種含有冰核的隆起土丘,62道班凍脹丘是我國高原多年凍土區(qū)發(fā)育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好的凍脹丘,高約18米,長約140米,寬約45米,在青藏公路修建的過程中被炸開了。
考察人員在進行GPS定位測量,以確定最佳線路位置。
上世紀70年代鐵道部門和中科院冰川凍土研究所進行高原凍土踏勘的車隊
錯那湖位于藏北安多縣境內,海拔4650米,面積400多平方公里,是高原凍土區(qū)上的“神湖”,也是西藏色林錯黑頸鶴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正在建設中的青藏鐵路與錯那湖貼身而過,最近處只有十幾米。為了保護神湖不受污染,鐵路建設部門實行了嚴格的施工監(jiān)控措施。
羊甫頭墓地 1998年開始挖掘,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的最大規(guī)模的滇文化墓葬。揭開表土,密密麻麻的墓坑便暴露出來。截至2001年,羊甫頭墓地共清理墓葬846座,然而這還不及整個墓地面積的一半。
漆木壺 高22.6厘米,口徑10厘米,云南昆明官渡羊甫頭113號墓出土。該器是目前發(fā)現的滇文化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漆木壺。壺通體用棕紅色漆分段繪網紋、兔紋等,余處髹黑漆。壺身色彩艷麗,飾有各種奔走的兔子,生動活潑,反映了滇國漆器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水平。
113號墓腰坑局部 在墓葬中填塞膏泥、墊木及挖腰坑等葬制是由受楚人影響頗多的濮人帶入滇池地區(qū)的。羊甫頭113號腰坑內共出土了400多件精美而珍貴的文物,包括銅器和漆器等。此為腰坑中一捆捆兵器顯露出來時的情景。
漆木祖 西漢。云南昆明官渡羊甫頭113號墓出土。113號墓腰坑內共出土8件漆木祖,有水鳥銜魚形、鹿頭形、豬頭形、兔頭形、鷹爪形、牛頭形、人首形、猴頭形等。這樣集中地出土祖形器,在考古史上還屬少見。對于這套祖形器的用途,多數學者認為是生殖崇拜的表現。最初人們的生死觀念源于圖騰感生神話,當性生觀念形成后,對男根、女陰的崇拜,對男女交合等生殖崇拜便應運而生了。在滇國青銅器上,有多處反映男女交媾的圖像。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些祖形器比例、尺寸適中并光滑可握,可能是實用的淫具。
漆木跪坐女巫 長24.8厘米,高18.8厘米,云南昆明官渡羊甫頭113號墓出土。女巫頭頂小銅鼓,高鼻深目,銀錠形發(fā)髻束于腦后。她跪坐于銅鼓上,雙手放在膝上。鼓后側橫出1條馬腿,端有馬蹄。
逃亡者的伊甸園——滇 中華文明的出現和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是因為東、西、南3個方位的數個文化圈區(qū)的人們?yōu)闋帄Z中原沃土而引發(fā)的。戰(zhàn)爭的勝敗決定了霸主和逃亡者的命運。西部集團的黃帝是傳說中的霸主,他與東部集團的炎帝聯手打敗了南方地區(qū)以蚩尤為首的三苗集團,炎、黃兩帝于是成了整個華夏民族的祖先。隨后崛起在西部的另一個大的民族集團——氐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商推翻夏王朝后,便嚴厲鎮(zhèn)壓羌人。甲骨文中獲羌、臣羌、用羌的記載正反映了這一事實。正如周武王滅商后,商人的政治地位驟降,只能從事商業(yè)經濟。最初地位低賤的商人,以后演變?yōu)樨敻坏拇~。商王朝建立后對羌人的鎮(zhèn)壓和迫害,使得羌人遠離故土,向他們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遷徙。遷入云貴高原的羌人,從江漢地區(qū)南遷的濮人,還有其他逃亡者以及當地的土著人,他們共同鑄造了一部輝煌的青銅史詩——古滇青銅王國。(譚俊江 繪)
這是一幅依據馬可·波羅《游記》敘述,于1459年繪制的大都(北京)地圖。圖中部是歐洲人想象中的元大都忽必烈的宮殿,此圖現存?zhèn)惗卮笥D書館。(供圖 翁 一)
莎車街市馬路邊時??梢钥匆娔滤沽衷谧龆Y拜。
塔里木河是新疆的母親河。由于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車爾臣河相繼斷水,羅布泊地區(qū)變成了生命的禁區(qū)。近兩年當地多次給塔里木河注水,改善沿岸生態(tài)環(huán)境。
莫高窟內有許多彩塑佛像,神態(tài)各殊,多以夸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大者33米,最小者高不盈尺。圖為莫高窟第285窟,建于西魏大統(tǒng)4、5年(公元538、539年),為莫高窟早期唯一有文字記載的洞窟。
河北沽源縣的閃電河畔曾是忽必烈行宮的所在地,現在仍保存有很多遺跡。
陜西北部重鎮(zhèn)榆林,處在北方民族南下關中之要沖,也是馬可波羅一行去上都的必經之路。歷來以產毛皮地毯等毛織品著稱。馬可波羅說他們用駱駝毛和白羊毛制成一種美麗的駝毛布,是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圖為榆林八景之一——紅石峽。
美麗的哈密綠洲是新疆通往內地的門戶。這里的氣候特別適宜發(fā)展瓜果業(yè)。南湖鄉(xiāng)是哈密瓜的主要原產地之一,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經營哈密瓜。頭戴哈密瓜網兜的孩童更是以此為樂。
執(zhí)傘銅男俑 西漢。俑高50厘米,云南江寧石寨山出土。俑跪坐,雙手合抱作執(zhí)傘狀。傘蓋周沿系小鈴,蓋上無紋飾。此類型銅俑多置于銅鼓或鼓形貯貝器之上,具守護供養(yǎng)和道引之意。該男子頭頂梳髻,與司馬遷《史記》所載“滇”人“結”可相印證。
滇池區(qū)域滇文化墓地分布圖 古滇國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存在的時間相當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此時中原地區(qū)已經過了青銅時代,而滇國則剛剛進入青銅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期。
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元代《盧溝運筏圖》,很可能是描寫元代大都西郊通往華北平原及南方的重要津梁——盧溝橋的寫實畫。
出了大同,由臨汾至吉縣,一路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塬嶺相連。馬可波羅一行由夏陽古渡處渡過黃河,來到陜西境內,見識了盛產生姜的合陽以及“有一個漂亮王宮”的西安,進而開始了跨越蜀道進云南的旅程。
從1275年到1292年,馬可·波羅在中國游走17年。圖中所示是他旅行中所經過的一部分城市和路線。700年前,一個西方人有此機遇,也有此勇氣,實在難能可貴。即使是在700多年后的今天,讀了《游記》,他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仍令人欽佩不已。滄海桑田,時世變遷,馬可·波羅當時走過的很多地方已經變換了模樣,改變了名字,我們只能從古籍史料中尋找契機。
和田是絲綢之路“南道”最大的城鎮(zhèn),東有黑玉河(玉龍喀什河),西有白玉河(喀拉喀什河),水豐土肥,造就了眾多綠洲。然而如今干旱經常導致河水斷流,樹木枯死,當務之急是加強水土保持,阻止沙漠南侵。和田出土的喀拉墩佛像。
青藏鐵路的終點——拉薩。鐵路工程車正趕往拉薩河特大橋的施工現場。攝影/原瑞倫
攝影 / 原瑞倫
吊人銅矛 西漢。長41.5厘米,刃最寬為6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此為顯示至尊與王權的儀仗用器。刃部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后鋒作銳角。圓銎孔,刃部近柄處兩側各吊一個頭梳椎髻、雙手背剪、頭頸低垂、軀干松弛的男性裸體刑徒。在石寨山、李家山墓群中常出土此種吊人銅矛,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蛇形鏤孔銅器 西漢,高24厘米,長31.7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51號墓出土。整體作圓形網兜狀,器身遍布方形鏤孔,一側為直立的圓口形銎,另一側為昂首鼓目、曲頸露齒的蛇頭。其用途尚不明確。有的學者認為是水田或水中使用的打撈器;也有的學者認為此器與長兵器和儀仗器一同出自大型男性墓內,應是貴族晚間出行時的專用照明儀仗器。此器僅見于江川李家山墓地,不見于商周青銅器和東南亞青銅文化,然而在歐亞草原的斯基泰藝術中卻有類似的器物。
?;~案 戰(zhàn)國。高43厘米,長76厘米,寬36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24號墓出土。此銅案由1虎2牛組成。案體為立牛,蹄作案腿,前后蹄間有橫梁相連。大牛腹下橫置1頭小牛,立于腿間的橫梁上,與大牛呈十字交叉形狀。大牛頸肌豐碩,兩巨角前伸,給人以重心前移和搖搖欲墜之感,但其尾端虎口緊咬牛尾,4爪抓住??枳骱笱鰻?,使案身恢復了平衡。該器造型奇特,構思新穎,老牛的凝重勤勞,小牛的憨厚可愛,猛虎的兇猛殘暴,體現得活靈活現。此古滇國貴族祭祀時使用的華貴工具既有中原地區(qū)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杰作。
持傘銅女俑 西漢。高46厘米,云南江寧石寨山20號墓出土。女俑并膝脆坐,兩小臂于身前平舉作持傘狀(傘已佚)。俑頭梳銀錠式發(fā)髻,上身著無領對襟廣袖長衫,下身著裙,跣足。耳佩成組耳環(huán),手戴釧。此裝束在滇國其他器物的人物形象中也常見,是漢代滇人婦女的日常裝束。
滇王之印 高1.8厘米,邊長2.3厘米,重89.5克,1956年出土于云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此印為金質,蛇鈕。印面鑿刻漢文篆書“滇王之印”4字。漢代諸侯王印及文職官印,其印文都是鑄造成的,只有部分因急于封拜的軍職官印才會鑿制。滇王金印系鑿制,疑為西漢王朝倉促間制成此印,用于封賜降漢之滇王。也可能是原鑄造之金印為滇王世代相傳,不能用來隨葬,而且此印制作潦草,字體亦不夠嚴謹,疑為滇人的仿制品。但無論如何,它的發(fā)現對確定晉寧石寨山墓地的性質、時代,以及墓主身份等,都是十分關鍵的資料。
50米高的間歇泉 在別府龍卷地獄的噴水周期里,我拍下了這張照片。此水柱高約50米,發(fā)出“哧哧”的巨大聲響,一般維持七八分鐘后突然偃旗息鼓,醞釀半個小時后再次噴發(fā)。這種間歇泉是火山噴發(fā)后期的典型自然現象,其泉水和巖漿一樣,含有大量的硅酸鹽,硅酸鹽冷凝后在噴孔周圍形成了大量白色的泉華。
攝影 / 尹杰
狼牙棒局部 西漢,長52.6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51號墓出土。狼牙棒是滇國特有的一種青銅兵器,棒上有排列整齊的錐刺,似銳利的牙齒,是為擊打時增強其殺傷力而設置的。棒作八棱柱形,其上規(guī)則鑄有錐刺,頂端雕鑄立犬,尾上卷,作警視狀,表面鍍錫,出自大型男性墓內,屬專用儀仗器,可能是由刑具演化而來。
冒泡的沸騰“水泥” 坊主地獄是罕見的沸泥泉,好像一個剛剛沸騰的水泥池子,冒出一個個氣泡,而后發(fā)散開來,形成年輪似的圖案。氣泡破裂的瞬間發(fā)出“噗噗”的聲響,好像一群和尚正在念經,因此得名。
號墓出土。貯貝器是滇人的“攢錢罐”,出土時均貯滿海貝,是古滇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此貯貝器由兩鼓上下重疊焊鑄而成。上鼓足部焊鑄4頭臥鹿,下鼓足部焊鑄4頭臥牛。器蓋上鑄造有立體狩獵場面。鼓面上3人身背長劍,其中2人騎馬,1人通體鎏金。兩個鼓身均布滿陰刻線紋圖案。表明在西漢中期,滇人的青銅器鑄造和線刻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血漿”和綠樹 血池地獄的表面溫度高達78攝氏度,因為含有一種鐵泥,紅色液體變得非常粘稠,好像一池子翻滾的血漿,夾雜著巨大的轟隆聲,很是可怖。它周遭的綠樹,日復一日沐浴在淡紅的霧氣中,纖塵不染,綠得分外養(yǎng)眼。
詛盟場面貯貝器 西漢。高53厘米,蓋徑32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器身為圓筒形,腰微束,兩側有對稱的虎形耳,底部有3只獸爪形足。蓋上雕鑄1間干欄式房屋及各種動態(tài)的人物127個(殘缺者未計入)。房屋平臺上一婦女垂足坐于高凳上,似為主祭人,其周圍放置16面銅鼓,面前擺放著各種祭品。平臺下有擊打銅鼓和于者,有待刑的裸體男子,有持器盛物的婦女,以及從事雜役者。古滇人凡有大事,必設立祭壇,供奉祭品,舉行盛大的典禮。這件器物表現了滇王殺祭詛盟的典禮場面。
滇國騎士 滇國騎兵數量雖不及步兵多,但在戰(zhàn)斗中的能量卻很大。也正因為騎兵行動迅速,作戰(zhàn)中傷亡的可能性比步兵小,因此其裝備反而不及步兵精良。這個銅鼓上雕鑄的騎士雖戴頭盔,披短甲,但無背甲及腿甲,使用武器也較單一。不過當時的馬飾及馬具裝備卻很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