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电影|一区二区欧美日韩|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美h片在线看

    • <center id="eo02a"></center>
      <table id="eo02a"></table>
    • 中國化石獵人 從發(fā)現化石到化石科普的進步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3年第03期 作者: 李頎拯 劉千一 

      標簽: 考古地理   基礎地理   

      2000年左右,國內涌現出一群古生物化石愛好者,他們稱自己為“化石獵人”,熱衷于發(fā)現和收藏化石,有人還參與了專業(yè)科研團隊的化石發(fā)現和采集工作。20多年來,他們見證了民間化石收藏造成的各種亂象和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我國古生物化石發(fā)現和研究的迅猛發(fā)展,和這群化石獵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山東臨沂,化石獵人唐永剛從一處恐龍足跡化石上方走過。這批足跡來自于早白堊世晚期的恐龍,真實記錄了當年恐龍大追擊的場景。正是從發(fā)現這處化石點開始,唐永剛正式走上了成為一名化石獵人的旅程。

      化石獵人:緣起歐洲,國內很晚

      作為保存在巖石中的生物體,化石雖然不再鮮活,但依然保留著遠古時代動植物的形態(tài),栩栩如生,讓人不禁慨嘆生命的精彩和神奇。而且化石生動地記錄著神秘的遠古世界的各種信息,科研工作者可以通過研究它們來破譯其中蘊含著的生命起源與演化的秘密。也正因如此,散發(fā)著無限魅力的化石,一直對人類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人類發(fā)現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在過去,有人將化石視作神秘的器物,有人拿它們來入藥,也有人提出化石是遠古的生物,昭示著環(huán)境的變遷。大約在15世紀初,化石是史前生物殘體這一認知才被普遍接受。隨著人類對化石探索、認識和研究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被化石的魅力所征服,熱衷于發(fā)現、收集和研究化石。19世紀時,化石獵人的稱呼最早在歐洲出現,特指那些專門挖掘和搜集古生物化石的愛好者和研究人員。而一旦提及這個詞匯,很多曾涉獵過古生物化石的就會想起一個人——瑪麗·安寧。這位不同凡響的女性是公認的19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化石獵人。她十多歲時就在英吉利海峽岸邊發(fā)現了史上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在之后的35年里,她和家人一起采集了大量化石,其中最著名的有史上第一具蛇頸龍亞目的化石和史上第一個完整的翼龍化石。

      責任編輯 / 左凌仁  圖片編輯 / 左凌仁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