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的萬年往事
從遙感圖上看翡翠吊墜般的寶島臺灣確是賞心悅目之事,但這張圖的主體為臺灣海峽,尤其是那一抹深深淺淺、富于變化的藍色——這藍色的深淺對應著海水的深淺,表現(xiàn)了海底地形的起伏。臺灣海峽平均水深僅約60米,南部“東山陸橋”一線(臺灣淺灘、澎湖列島直至臺南的海底隆起部)為最突出的淺水帶,最淺處水深不足10米??梢韵胍?,在末次冰期海退100余米時,臺灣海峽絕大部分都會出露為陸地,而海侵過程中,“東山陸橋”很可能是海峽兩岸最后的陸路通途。另外,澎湖海溝一帶為整個海峽最深的海底谷地,這也能從某種角度解釋,緣何從這里打撈出來的化石數(shù)量最豐。供圖/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福建最南端的東山島有個奇特的風俗。在這里,出海的漁民常常會打撈到一些“海兄弟”:形狀各異的動物骨骸?;蛟S是曾有出海的親人失事未歸,善良的漁民們會將這些骨頭用紅布包好,裝進陶罐,放進“萬福公”,并時時祭奠。島上靠近海岸的地方有多處“萬福公”,規(guī)模不等,最小者不過一二平方米,有陶罐三四個。漁民相信這樣做可以辟邪、得到好運,至于這些遺骨屬于何物、來自何方,許多年來,人們并不清楚,也不去追究。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了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當時在全國,僅福建和西藏是從未發(fā)現(xiàn)過舊石器時期的古人類化石的省區(qū)。借著這次機會,福建準備全面開展考古調查。東山島,成了目標之一。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