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在中國很珍稀的鳥抓了一只在中國更難見到的鳥 猛隼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頭頂和翅膀全為深色,長相極酷。它們飛行迅速,喜歡吃昆蟲、小鳥和蝙蝠,也吃老鼠和蜥蜴(攝影/劉璐)。
在云南“失蹤”百年的花頭鸚鵡被發(fā)現(xiàn) 花頭鸚鵡于2014年在盈江壩區(qū)一片不大的樹林里被發(fā)現(xiàn),它們與緋胸和灰頭鸚鵡混居活動。此前至少150年,沒有人在云南看到并記錄過花頭鸚鵡。這些鸚鵡似乎很喜歡靠近村子,可能是村子附近種有玉米,而玉米是鸚鵡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圖中是一對花頭鸚鵡。雄鳥頭部為玫瑰粉色,喉部黑色延伸成黑色頸環(huán),雌鳥頭灰,喉無黑色(攝影/劉璐)。
黑頭黃鸝。攝影/劉璐
圖為兩只正在打斗的成年公原雞,公雞一般靠互相打斗來爭奪配偶和領(lǐng)地,這兩只公原雞一見面便開始“掐架”,只不過由于身材懸殊太大,右邊一只較年輕的、身材較小的公雞沒過一會兒便敗下陣來。攝影/劉璐
原雞生性警覺,早晨,怒江峽谷的霧氣很大,攝影師躲在茂密的灌叢中,幾乎看不到原雞,加上植被特別密集,也幾乎沒有拍攝角度,拍攝難度很大。當(dāng)?shù)匾淮迕穹浅I瞄L用哨聲模仿母雞的聲音(下圖),這張片子就是在他的幫助下完成的。上圖為密林中三只亞成雄原雞(攝影/劉璐)。
圖為云南省西部怒江大峽谷中的一段,這里是原雞在云南境內(nèi)的較典型的生境之一,有著接近干熱河谷的環(huán)境。怒江沒有修建水壩,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原雞的棲息地,攝影師來到這里,希望能尋找到原雞。攝影/劉璐
觀鳥、拍鳥活動近十余年來在中國發(fā)展非常迅猛,中國超過90%的鳥種已經(jīng)有了來自野外的照片。但紅原雞的照片非常少,僅來自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地點。攝影師在經(jīng)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洪崩河時,在穿越雨林中的公路拐彎處,偶然碰到了一只正悠然自得過馬路的紅原雞,便在遠處抓拍到了這一幕。攝影/劉璐
圖為阿爾泰山地區(qū)的雄性巖雷鳥。黑色的尾羽與過眼紋、雪白的飛羽和興奮時突起的鮮紅色眉瘤,雷鳥身上黑白紅這三種顏色的巧妙搭配,讓它們的形象經(jīng)典而雋永。攝影/劉璐
似豬非豬的“萌物”——豬獾 在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中低海拔林間灌叢地帶,偶爾可以看到一種長相奇特的哺乳動物——豬獾。雖然在分類學(xué)上,豬獾屬于食肉目的獾亞科,長有發(fā)達的犬齒,但由于其粉紅色的口鼻部裸露突出,形狀頗似豬的拱嘴,故名豬獾。豬獾體型粗壯,食性很廣,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比較強,因此在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范圍內(nèi),豬獾的分布區(qū)比較廣泛,從低海拔的森林到高海拔的高山草甸都可以看到這種有趣的動物。攝影/劉璐
由于地處中國雉類資源最豐富的橫斷山區(qū),九寨溝內(nèi)分布著十多種雉類。高海拔地帶分布著綠尾虹雉(攝影/劉璐)、紅喉雉鶉(下圖?攝影/冉亨軍)等雉類,而紅腹角雉、藍馬雞等雉類則在偏低海拔的森林中活動。
在當(dāng)?shù)鼐S吾爾族牧民的口中,白尾地鴉被稱為“克里堯蓋”,意思是“大步流星、奔跑如飛”。憑借著與生俱來的靈活腳步,以及鴉科鳥類出色的學(xué)習(xí)能力,白尾地鴉不僅能在沙漠中頑強生存下來,也能巧妙地從人類環(huán)境中獲益。在穿過塔克拉瑪干的沙漠公路兩旁,常能看到白尾地鴉沿著路邊“閑庭信步”的身影。它們善于尋覓人類丟棄的馕等食物,還會把其中一些儲藏起來(攝影/劉璐)。
藏羚羊則主要在高寒草原上生活,它們躲避天敵攻擊的策略就是急速奔跑。在繁殖季爭奪配偶的時候,雄性藏羚羊競爭的方式也主要是競賽追逐和用尖角角斗(攝影/劉璐)。
生活在羅布林卡的 大紫胸鸚鵡 羅布林卡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fēng)格園林。這里不僅有拉薩地區(qū)常見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異草,還有從內(nèi)地移植或從國外引進的名貴花卉,堪稱高原植物園。非常獨特的是,羅布林卡附近生活著成群的大紫胸鸚鵡,這樣的場景在其他城市很難見到。攝影/劉璐
林周縣位于拉薩市區(qū)的東北方向,隸屬于拉薩市。這里河流縱橫、水庫眾多,為澆灌農(nóng)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冬季的農(nóng)田中是一群密密麻麻的“低頭黨”——忙著吃青稞的黑頸鶴、斑頭雁和赤麻鴨??吹皆诟浇邅碜呷サ娜?,它們頂多抬頭看一下,然后繼續(xù)吃,有的甚至懶得看你。吃得差不多時,起飛繞著農(nóng)田轉(zhuǎn)一圈,然后降落繼續(xù)吃,它們是一天一頓飯,從日出吃到日落。攝影/劉璐
宗角祿康公園坐落在布達拉宮的后面,水面正對著布達拉宮。日出時龍王潭中落滿了飛來的斑頭雁和赤麻鴨,朝圣的人們拋撒著滿手的青稞,和鳥兒們一同分享著日光之城下的幸福時光,為眼前雄偉的布達拉宮增添了一份祥和的氣氛。坐在這里,看著人來人往,鳥兒飛來飛去,心中感覺無比自由和純凈。攝影/劉璐
攝影師劉璐與一只雄性的白唇鹿不期而遇,鏡頭中雄鹿英姿颯爽、意氣風(fēng)發(fā)。
寺院周圍, 可能會與各種獸類不期而遇 一只黃喉貂環(huán)顧四周,神情煞是可愛。黃喉貂、黃鼬、香鼬、巖羊乃至白唇鹿在拉薩周邊都有可能見到。攝影/劉璐
在拉薩之北有機會看到藏羚羊等高原獸類 青藏高原的大型哺乳動物不僅生活在可可西里、羌塘等地區(qū)。從拉薩開車向北三五個小時,就能欣賞到各種生活在高原上的大型哺乳動物。圖中是一群藏羚羊,在當(dāng)雄等地,除了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野牦牛、藏狐的遇見率都很高,就連棕熊乃至雪豹也有機會看見。攝影/劉璐
曲水縣的雄色寺 是觀看藏馬雞的好去處,林周縣濕地 是黑頸鶴的樂園 圣城拉薩的陽光比想象中還要溫暖。其實在拉薩及周邊,還棲息著很多珍稀鳥獸。它們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并散發(fā)著讓人敬畏的氣場。如今來拉薩看鳥和觀獸,開始在愛好自然的旅行者圈內(nèi)悄然成風(fēng)。對觀鳥者而言,雄色寺是必須要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看到成群的藏馬雞。這種生性害羞、在別的地方難得一見的大型雉類與雄色寺淵源深厚。每當(dāng)朝陽升起,寺院周圍藏馬雞嘎嘎的鳴聲便會響徹山谷。攝影/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