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黃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我國在黃河中游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三門峽工程時,采用的是“蓄水攔沙”方式,水庫淤滿即喪失設計壽命。設計最高洪水位360米,總庫容646億立方米,預留堆沙庫容336億立方米。三門峽水庫在1960年9月啟用后,不到三年,庫容大量淤損,并造成潼關高程急劇抬高,威脅關中平原乃至西安市防洪安全。1962年3月起,水庫改為“滯洪排沙”。后不得不對泄洪排沙設施進行了兩次增建和改建,并自1973年汛后,開始進行“蓄清排渾”。即對泥沙不再“一攔了之”,而是要求水庫死水位具有較大的泄流規(guī)模,同時設置專門的排沙期。三門峽水庫淤積終于得到了有效控制。盡管如此,三門峽水庫依然發(fā)揮了調(diào)節(jié)水沙的重大作用,否則小浪底水庫發(fā)揮作用前,黃河下游河道淤積更多、防洪壓力更大。攝影/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