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自然地理攝影師,拍攝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到訪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曾十次到南極、北極,行程超過七十萬公里,拍攝圖片二十萬張。
海豹避風港 海邊的巖石可以阻擋海面刮來的大風,一大群雌雄象海豹擠做一團,好熱鬧的一大家子!象海豹是南極常住居民,它們有著顯眼的長鼻子,所以被命名為“象海豹”,而象海豹的雌性鼻子不那么長。雄性個體可以長到6米多,體重超過4噸,是南極大陸上最大的猛獸。
我很丑,也不溫柔 海豹也跟其他生活在寒冷地區(qū)的哺乳動物一樣,每年都要在季節(jié)變化時換毛。如果說求偶期往往是動物最美的時候,那么換毛期則是它們最難看的時期。毛與皮膚表面的死皮一起脫落,看起來斑駁丑陋。也許是換毛期心情不好?這頭海豹非常不友好。
迷路的大個子 一只王企鵝站在矮小的巴布亞企鵝群里,似乎有點迷惑。成年王企鵝身高能超過1米,是世界企鵝中第二高種類。早期的探險家曾以為它們個子最大,所以給它們起名叫“王企鵝”,后來又發(fā)現了一種更大的,只好冠名為“帝企鵝”。 南極低緯度的海島氣候條件更好,大多數企鵝都生活在這一地帶,只有高大的王企鵝和帝企鵝,才能住到更寒冷的南極大陸。這只王企鵝漂流到低緯度海島,只得與這些小個子親戚為伴。但是如果反過來,體型小的企鵝迷路,漂泊到更南、更冷的地方,那它幸存的概率就要小得多了。
綠與白的兩重天 相隔一條窄窄的海峽,對岸就是茫茫雪原,相形之下,這片綠色顯得格外溫暖和珍貴。企鵝們在綠地上曬曬太陽,打個盹,過著“快樂的大腳”的生活。在南設得蘭群島以及附近島嶼,因為地形、風向、地熱等影響,只有部分地方才會綠色滿坡。但是這種綠色只能維持兩三個月,夏季一過,這里將恢復成與對岸一樣的冰雪世界。
夏天,南設得蘭群島的一個小島,冰雪消退,露出地面。
漫步綠茵場 在茸茸的綠地上散步,對于企鵝來說非常難得。時間只有每年11月末到2月中旬,地點限制在幾個小島,它們才有機會走上這樣綠油油的地面。這種外貌滑稽的企鵝叫南極企鵝,又叫頷帶企鵝,因為下巴上有一條黑紋,看起來很像系帽子的帶子,因此它們也被稱為“僧帽企鵝”。它們在企鵝家族中人口眾多,生活在南極半島北端以及附近的島嶼上。
飛行冠軍 鹱科的鳥是南極飛鳥中體型最大的一類,雙翅展開能有3米。它們也是南極夏天的旅客,高超的飛行能力讓它們更能適應南極多變的天氣,尤其是南極的大風。它們可以連續(xù)飛行好幾天不落地,也能借助氣流滑翔幾個小時而不動翅膀。
短命的小河 長城站前出現一片縱橫交錯的“河道”。暖和的天氣讓南極的冰雪略微融化,在平坦的海岸邊形成了一大片水灘,給來往交通造成不便。在整個南極大陸地表,冬季是沒有河流的。這些水灣只能維持兩三個月,是短期的季節(jié)性積水,最大的“河”,往往也不到1米深。
生命的痕跡 巖石上白色的斑紋也是生命的痕跡。寒冷的氣候讓世界上絕大多數植物都無法在這里生存,南極大陸是世界植物最稀少的地區(qū),沒有樹,沒有花,沒有枝條和果實,這里最“高等”的植物是苔蘚。
南極的“草”地 出乎大多數人意料,南極也有這樣美麗的“草”地。不過這種場景只出現在南極圈外、緯度比較低的海岸、島嶼上。其實它們并非真正的草,而是地衣和苔蘚類植物,它們每年只有一兩個月能展現生命的綠色,其他時候都被覆蓋在白色的冰雪下。
企鵝也打架 平時看起來憨厚可愛的企鵝,打起架來卻毫不示弱。爭奪地盤、配偶大戰(zhàn)是企鵝群里夏季必然上演的熱鬧節(jié)目。不過企鵝們的爭斗主要是“吵架”,誰氣勢更盛就贏了,通常不會釀成血案。
好奇的海狗 一只海狗在綠地上曬太陽,對來訪的人類很好奇。在南極,海狗的體型比海豹要小,只有1.4米長。它們后肢可以完全分開,能支起身體在陸地行走,而不像海豹那樣只能蠕動。但體型大有利于保存體溫、抵御寒冷,像海狗這種小型掠食者,沒有海豹那么耐寒,只生活在南設得蘭群島。
空中之王 每年新年前后,賊鷗穿越德雷克海峽,從南美洲飛到南極周邊的島嶼度過夏天。因為南極地區(qū)沒有其他猛禽,賊鷗就成為空中最厲害的飛鳥,它們偷竊企鵝的鳥蛋,襲擊幼雛,“無惡不作”。 與其他動物一樣,賊鷗也在食物充足、氣候條件稍好的時候繁殖。它們在南極洲外圍的島嶼上筑巢,這里沒有樹木,賊鷗就地取材,用苔蘚、海藻為自己的寶寶筑起安樂窩。
小企鵝,快長大 這只小巴布亞企鵝(又叫金圖企鵝)在母親的鼓勵下,小心地走出自己的石頭巢穴,開始探索外面的世界。小企鵝出生在南極的夏天,出生前的孵化期間,只要暴露在空氣中超過1分鐘,蛋里的幼雛就會凍死。破殼后的小企鵝必須迅速長大,積累足夠的能量,以應付接下來漫長的寒冬?,F在這只小企鵝的絨毛雖然暖和,但不能防水,所以它還不能下水游泳。企鵝父母輪流下海捕食,再把裝在肚子里的魚蝦吐給雛鳥吃。
海洋捕撈正越來越遭到責難,原因很簡單——過度捕撈問題?,F在很多近岸海域的魚幾乎被捕撈一空,連體型很小的“魚子魚孫”都不放過——這些小魚被直接運到加工廠,粉碎、烘干以后作成魚粉當飼料。
是我在龍巖山里最常見到的景物,龍巖的老人都很清瘦然而健康,80歲高齡的黃月香每天上山砍柴、下地種田,衣食全靠自已,我們見到她的時候,她正挑著兩木桶水從一棵有百年樹齡的古樹前經過。
是龍巖境內少見的風景,這是龍巖少數花崗巖地貌之一,它給人們造成的緊張感與周圍和緩秀麗的山景形成了強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