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昏暗的屋子中央,薩巴王志全一家三代在攝影師的鏡頭前留下他們的身影。王志全舉著他心愛的羊皮鼓,作為薩巴,這是每日陪伴在他身邊的器物。而他的兒子對父親的這一職業(yè)并不感興趣,對識讀薩巴經(jīng)書這一家傳的“手藝”更是漠然。作為王家第三代人的兩個孫子,他們的未來是否會與爺爺?shù)氖澜缬兴患??攝影/余茂智
在崇山峻嶺的爾蘇堡子,羊皮鼓聲響徹云霄,薩巴在爾蘇人的“年”—“還山雞節(jié)”上跳起了祭祀的儺舞。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的“還山雞節(jié)”,與薩巴文一樣,都面臨瀕危、失傳的境地。攝影/余茂智
在今天的成都,雖然已沒有了當(dāng)年芙蓉花開遍錦官城的景象,但在一些地方我們?nèi)钥梢砸姷杰饺鼗ǖ挠白樱藗冊谲饺貥湎吕^續(xù)他們悠閑安逸、普通平實(shí)的生活。而蓉城的稱謂,則使芙蓉成為了成都這座城市永遠(yuǎn)的靈魂。攝影/余茂智
物種記錄移民史 除了地名忠實(shí)地記錄著這里的移民痕跡,我們的餐桌上也有著記錄者。上圖中的辣椒、玉米、南瓜都是外來物種。它們的種子大約在明朝時就已飄揚(yáng)過來來到中國。只是這些植物在四川境內(nèi)大面積種植,幾乎都與“湖廣填四川”發(fā)生在同一時期,可以說,這次移民浪潮,對于改變四川的飲食,有著特殊的作用。攝影/余茂智
會館記憶: 湖廣填四川 圖的地方戲表演,就在洛帶湖廣會館內(nèi)。是清代湖廣籍(今湖南、湖北)移民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捐資修建的。其下那座黃色琉璃瓦蓋頂?shù)慕ㄖ?,是廣東會館,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廣東籍客家人興建。攝影/余茂智
會館記憶: 湖廣填四川 洛帶鎮(zhèn)坐落于成都東郊。明清之際,一群客家人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遷到此地。于是洛帶出現(xiàn)了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