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涂一層硝基清漆保護化石表面,之后用橡皮泥將化石圍起來,讓其上沿超過化石2—3厘米。注意圍好的化石放在桌面上一定要呈水平狀態(tài)。
7.石膏完全凝固后,揭下橡皮泥和模具,取出復(fù)制好的化石。不過,白色的化石實在是很難看。用畫筆給化石涂上與原化石一樣或相近的顏色。
4.揭去橡皮泥,慢慢地取下石膏和化石表面的硅膠。這樣復(fù)制化石的模子就做好了,石膏的部分叫做托模,硅膠的部分叫做內(nèi)膜。
簡單地說化石的復(fù)制分兩個步驟:第一是利用原化石制模;第二是用模具來灌模。上面所介紹的方法適合做平面模型,如果要做立體的化石模型,就復(fù)雜一些了:在上面的第三步后,把模具翻過來,再倒硅膠和石膏,重復(fù)2、3步驟。這樣制作出的模具,灌入石膏后就可以制作出立體的化石模型了。
2.涂一層隔離劑(肥皂水)后,將加了少許固化劑的硅膠液體涂抹在化石上。等凝固后,再刷第二層、第三層。中間可以放一層紗布增加硅膠的牢固性。
5.將柔軟的硅膠內(nèi)模放在堅硬的石膏托模上,再用搟成片狀的橡皮泥圍起內(nèi)模和托模,讓其上沿高出內(nèi)模2—3厘米。
3.待硅膠凝固后,倒入加水攪拌好的石膏液體,讓其干透凝固。注意,多放置一段時間(大約1小時),因為石膏的表面凝固后,里面可能還是液體狀態(tài)。
“山諾”出發(fā)——即將度過十歲生日的北林大科學探險與野外生存協(xié)會(山諾會)的成員背著防潮墊和睡袋,準備著又一次的出發(fā),他們親切地稱社團秘書處的小屋為“山洞”。
青海那片樹林——記錄了大四的同學60天生活軌跡的地方,每天拿著儀器上山,記錄每一塊林地各項數(shù)據(jù),圖中的同學正在測量樹林中的太陽輻射量。
北林大師生引以自豪的中國林業(yè)開拓者——梁希。
植物大全——包括了幾乎北京所有樹種的北林校園里能進行一次規(guī)模不小的植物實習。
準備就緒——模擬降雨徑流的儀器搭好了,這塊土地在雨后將會流失的泥土量等多種數(shù)值將被精確測量,多個這樣選定點的數(shù)據(jù)綜合將總結(jié)出一套適合此類地區(qū)水土保持的措施。
30度19分48秒——大二的鐘京在清晨干冷的空氣中報出經(jīng)緯儀上的數(shù)字,作為本學期測量學的作業(yè),他正在和同學們一起測量學校的小廣場,像他們這樣的組合三三兩兩地分布在校園的各個部分,在晨靄中拖曳著長長影子。
蓋子上的針頭——是進行室內(nèi)模擬降雨實驗的噴頭,在北林大水保學院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實驗室里,一筒筒從各處取來的土樣等待著精密實驗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