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游戲、沒有安全,家在哪里?兄弟姐妹安然無恙嗎?路的盡頭……記憶中的那段日子充滿了未知的惶恐,這樣的痕跡留在成長在那個時代的孩子的心里,無論國家、種族,被侵略方或是侵略方。不忍觸碰的傷口一直不曾忘卻痛的回憶,顛沛流離的童年同樣有小小的歡喜,讓我們隨5位在抗戰(zhàn)中長大的孩子回到當時,他們不能代表全部,但從他們的講述中,你能聽到戰(zhàn)爭中最真實的生活,最直白的人性。
不要誤會,這不是一炮能打40公里的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重型古斯塔夫”炮。簡單的炮輪是不能承受 “重型古斯塔夫”炮產(chǎn)生的后座力,那需要帶有鐵軌的復雜緩沖系統(tǒng)才能辦得到。不過,這個“巨炮”的威力也不小,只要一滴酒精它所釋放的威力就足以讓你心驚膽戰(zhàn)。
作者: 李磊
作者: 曉崠
作者: 張娟
作者: 邢立達
作者: 譚明
作者: 張迪
作者: 謝然 任超
作者: 王敏嘉 宇野貴子
作者: 殷國明
作者: 陳培
作者: 沱沱
攝影 / 陳培
攝影 / 唐志遠
攝影 / 沱沱
在攻陷松山后,一位國民黨士兵站在山頂眺望怒江大峽谷。
金環(huán)日食全記錄 這是一次特別的日食體驗:月面剛遮蔽太陽時是日全食,目睹30秒食甚奇觀后,月影由西向東移動,當接近哥斯達黎加外海時,會變成食分99%的極細的金環(huán)日食,還有可能看到紅色火焰——日珥。
這張攝于1938年5月16日的中國小士兵照片曾作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
自然生長的苦瓜會漸漸變成紅色,然后從頂端縱向開裂,迸出蜜餞般的種子,迎來生命中的成熟。
攝影 / 李磊
角質層 表皮第一層,其中存在的角蛋白和細胞碎屑都是紫外線的良好吸收劑。UVB輻射下,角質層會變厚(角化)。去除角質層,曬斑面積大大增加。
民兵從四通八達的地道網(wǎng)到地面工事上狙擊敵人。
中日戰(zhàn)前國力對比 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之前,中國已經(jīng)有圖上所示地區(qū)被日軍進駐。在日軍的鐵蹄迅速推進的形勢下,中國采取了“持久作戰(zhàn)”策略。實踐證明,這頗具智慧。
魔幻之島 加拉帕戈斯群島在離南美洲大陸約1000公里的赤道海域,這里以奇特的動物和植物聞名于世,它們使這群島充滿神秘感。
5只家兔共進晚餐時胃口好極了。
克萊爾·李·陳納德于1937年至1945年在中國擔任美國空軍志愿軍“飛虎隊”總司令。
地勢決定了戰(zhàn)爭的慘烈 今天站在松山上眺望對岸的惠通橋,山下的情況盡收眼底,可想而知當時國民黨遠征軍幾乎是在全軍暴露在敵人眼下的情況下攻山,血戰(zhàn)松山在所難免。
切進來了! 日食的原理想必你已經(jīng)知道: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時,如果太陽、月亮與地球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直線時,我們眼中的太陽表面被月球遮掩,這便發(fā)生了日食。
從小農民到小戰(zhàn)士 “小鬼,你還沒有步槍高呢!過兩年再來吧!”13歲的叢遠寬硬是死磨硬纏加入了游擊隊,穿軍裝的日子艱苦而疲憊,卻是叢老珍藏一輩子的最美回憶。
攝影 / 鄭禾
美國志愿軍完成了在中國抗戰(zhàn)的使命后,重返祖國。
桑拿房中的猛犸象 1901年9月14日,三位俄國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科林姆斯克,他們望見有一個龐大的聳立在空中的腦袋,這只猛犸象的身軀和四肢還完全埋在冰雪之中,為了把這只凍結在地底下的龐然大物拖出來,他們決定在猛犸象周圍建了一間類似桑拿屋的房屋,由兩具爐子加熱,使冰雪融化……
又見荷塘 在清華大學的示意圖上,我們找到了朱自清筆下的荷塘。(藍色區(qū)域為清華校內水系) A-大荷塘(即課文中提到的荷塘) B-小荷塘
穿上當年八路軍的軍服,體驗當時地道戰(zhàn)的感覺。我頭頂上的這道線是當年地道的實際高度,現(xiàn)在為了游客參觀方便,地道又加高了一部分,而且每隔五六米安裝了“路燈”。
鏡頭前后 加拉帕戈斯的動物對人類毫不懼怕,鰹鳥滿不在乎地站到本文作者、水下攝影師王敏嘉(左)的肩膀上。而另一位作者宇野貴子(右)在拍攝海獅時,海獅懶得不愿起身,只是仰頭好奇地看著她的相機。王敏嘉與貴子夫婦為水下攝影走過很多地方,加拉帕戈斯是他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一個人吃飯不香,黑鼻的眼神看上去好孤獨。
DV攝像機 加了濾光鏡的它用來記錄日食運動的全過程,雖然成像不如相機那么清晰,但是動態(tài)的記錄可以看到太陽運動的軌跡。 折射望遠鏡 它的鏡頭前一定別忘了加濾光鏡哦,從大洋另一頭背來的重重的它終于到了出場時刻。 可以接另一架照相機的云臺接口 德國式赤道儀 用來跟蹤太陽的軌跡,保持太陽始終穩(wěn)定地在攝像機與照相機的視野中。 PENTAX645相機 哈哈!精彩的日食照片都是我拍的!為了保持相機的穩(wěn)定,通常大家都用快門線來控制快門。
這是位于美國洛杉磯市漢考克公園內一個化石場的拉布雷亞瀝青坑(La Brea Tar Pits)的虛擬挖掘場面。這個1769年探險發(fā)現(xiàn)的瀝青坑中有多達166000件的命運劍齒虎骨骼標本,至少來自2500只個體,繁盛程度可見一斑。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地道戰(zhàn)結構圖 錯綜復雜的地道網(wǎng)好像螞蟻的地下宮殿,在這里,隱蔽室、廁所、儲糧室等臨時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地道的入口也被巧妙地隱藏起來,讓敵人很難發(fā)現(xiàn)。即使發(fā)現(xiàn)了,地道里的一些機關也讓敵人無可奈何。
零式戰(zhàn)斗機 沒有裝甲保護,但是其機動性在40年代初無人能出其右,太平洋戰(zhàn)爭初期,創(chuàng)造了“零戰(zhàn)神話”。中途島海戰(zhàn)后被美軍打得落花流水。
象龜 象龜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標志性”動物,全世界只有這里有這種巨大的陸生龜類。達爾文到達這里時曾深為這種龐大的動物所著迷。當?shù)厝烁嬖V他,看到一只象龜就能判斷出它來自那個島,因為加拉帕戈斯群島中不同島上的象龜形態(tài)都不同,由此啟發(fā)出達爾文對“獨立進化”的思考。
見證歷史 惠通橋橋頭堡見證了國民黨遠征軍從退到守再到進并最終戰(zhàn)勝日本侵略軍的全過程。
秘境追蹤 長達6天的追蹤與騷擾讓猛犸象疲于奔命,這群巨象的眼中已無自信的光芒。就在群象神情恍惚之時,虎群呼嘯而出,兩把鋒利的軍刀牙割破了猛犸象的喉嚨。象群在頭領恐懼痛苦的吼叫聲中四處亂竄中,被屠殺殆盡……”
從戰(zhàn)火中走來 惠通橋位于施甸與龍陵兩縣交界的怒江峽谷,鋼索吊橋,橋以鋼纜嵌入兩端石壁懸吊而成。橋墩高30米,跨度123米,面寬5.6米。隨著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惠通橋一度成為盟國援華物資運輸及滇緬抗戰(zhàn)的“血線”要卡,人稱“東方直布羅陀”。 風雨惠通橋 1942年日軍占領滇西,中國守軍炸毀該橋而將日軍阻于對岸,1944年中國軍隊反攻收復滇西時復建。如今,這座功勛卓著的天險橋被列入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禁止通行,在該橋下游另修建的鋼筋混凝土跨橋供人車通行。
按圖索驥 每次日全食的月影在地球上劃過的路徑都不同,能“按圖索影”可不是容易的事,預先選定的點是不是交通方便極為重要,GPS和地圖就成為我們的重要工具,我的兩個好友為此討論了好久。
上海來的小姐姐(左頁下圖) 鄭仲英剛到根據(jù)地時,比她小的孩子都這樣叫她,喜歡文藝的她一直是宣傳抗日的主力隊員,解放上海時,她實現(xiàn)了扭著秧歌重回上海的愿望。
劍齒虎咬合示意圖 劍齒虎的頭骨化石,它最顯著的形態(tài)特征就是兩枚長長的、側扁而且彎曲的軍刀牙。其上下頜可張開96度。這些特征在命運劍齒虎身上達到了極致,瀝青坑里最大的命運劍齒虎上犬齒齒冠頂點與齒根末端間的直線距離高達260毫米,最小的也達到了200毫米。
P-40戰(zhàn)斗機 以飛虎隊使用的那99架涂著鯊魚大嘴的最為著名,實際上有100架飛機,本來是美國給在北非的英軍生產(chǎn)的,結果被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搶”到中國來,可運輸時還不小心掉到海里一架。
地下兵工廠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除了繳獲武器彈藥,民兵還在地下建造兵工廠來彌補彈藥的缺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鍛造車間、組裝車間、鍛軋車間、機加工車間、原料庫、武器庫一應俱全,甚至還有辦公室。
城市驚惶 1937年,上海,猶如廢墟般的城市上空飄蕩著鬼子的奸笑,這張日本記者拍攝的照片成為他們侵略的罪證。
心愛望遠鏡 出發(fā)前的準備繁瑣而復雜,為了得到最好的觀察、拍攝效果,我們大包小包地準備了一大堆器材。
兇猛劍齒虎 這就是命運劍齒虎的骨架,這個兇猛的名字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模樣:因其生活在寒冷的西伯利亞,所以牙齒與身軀都很結實有力,稍有解剖學知識的人都會為那強勁的頸椎、肩胛和前肢骨所震撼,顯然它比獅虎強壯得多。實際上,它們更接近熊的鈍重體態(tài),研究認為其體重可以達到普通雄獅的1.5倍甚至2倍,也就是270~360公斤。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冉莊地道戰(zhàn)十字街口交叉火力圖 地道不但有防御敵人的作用,更有打擊來犯敵人的作用。地道戰(zhàn)與地雷戰(zhàn)、麻雀戰(zhàn)等多種戰(zhàn)法結合,打出了中外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這就是著名的冉莊十字街口,地道戰(zhàn)的指揮部就設在老槐樹附近的地下,在這里高房、地面工事和地下工事形成了一個立體交叉火力網(wǎng),讓敵人防不勝防。
歪把子 日本十一年式輕機槍 得名于槍托,看來一個武器不單性能很重要,外形也很重要,要不總落個怪名字。
生物進化博物館 加拉帕戈斯群島陸地總面積只有近8千平方公里(還不到北京市面積的一半),卻有400多種特有動物和200多種特有植物。1834年達爾文來到島上時完全迷惑了,他發(fā)現(xiàn)這里的動物與南美洲動物非常相似,但同時卻有自己獨特的特征,經(jīng)過仔細的研究和考察,他提出了大膽的推測——這里的動物來自南美洲,但在島上與外界隔絕的生活讓這些生物逐漸改變,它們變得更適應島嶼生活,并最終形成了與南美大陸不同的新物種——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進化。
與小兔告別前的留影。
戰(zhàn)爭的傷痕 今天走在松山上依然能夠看到縱橫交錯的戰(zhàn)壕和交通壕,這便是戰(zhàn)爭留給這里的傷痕。
彪悍猛犸象 這些漫游在西伯利亞和北美嚴寒凍土地帶的龐然大物一般不超過3米高,但是由于身軀肥壯,體重可達6~8噸。象牙長3~5米而且極度彎曲,個別老公象的長牙甚至扭結在一起(這在象類中是獨一無二的),通常認為這種象牙有助于清理草叢上的積雪。它們全身的濃密長毛,可以適應嚴寒的氣候。
自封為“夏日瓜神”的編輯張娟
圍困戰(zhàn) 這就是一種對敵人進行孤立、圍困的戰(zhàn)術。通過切斷敵人補給、聯(lián)絡,逼迫其投降或撤出。1942年10月,抗日軍民對日軍占據(jù)的山西沁源城進行了圍困戰(zhàn)。填水井、搶糧食、埋地雷……切斷了敵人的生存條件。1945年3月,長達兩年半的圍困之后,敵人不攻自破。
捷克Zb26 輕機槍 我軍主要裝備的輕機槍,可靠性好。
與大陸相比,加拉帕戈斯群島仿佛是“物種進化”的實驗室,這里的動物沿自己的路線適應環(huán)境,走上與大陸物種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所以人們把這里稱為生物進化博物館。
徒勞的攻擊 國民黨遠征軍炮兵正準備再次炮擊松山。但他們心里也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他們現(xiàn)在的舉動對于收縮在松山的日軍不過是徒勞。
我的老照片 這張由張愛萍將軍拍的照片(最右)直到五十多年后才被照片中的主角趙景昂看到,“在一次展覽中,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不是我嗎?”趙景昂翻拍了這張寶貴的照片并把它放在像框里好好保存;在張漁家的老影集本子(左)里,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記錄了他的成長軌跡。
我們的大玩具 馬力強勁、容量大,我們坐著它馳騁在哥斯達黎加一路追太陽去也!
穿越封鎖線 送信、放哨、偵察……這些電影素材就來自于戰(zhàn)爭時少年兒童團員們的真實生活。
熱情如火 從住處窗口就能看到的火山擁有纖細完美的曲線,不時出現(xiàn)的小型噴發(fā)和悶哼聲在提醒我們,她還“年輕”并充滿了熱情。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
破襲戰(zhàn) 破壞敵人的交通補給線、后方補給系統(tǒng)、指揮通信系統(tǒng)和重要兵器等目標是破襲戰(zhàn)的主要特點。打得敵人交通癱瘓、補給中斷、指揮失靈,不得不抽出大量部隊防守戰(zhàn)略指揮、交通要地,牽制了大量日軍。電影《鐵道游擊隊》中的飛虎隊就是運用這種戰(zhàn)法。
雞脖子 日本九二式重機槍 名字來源于槍上的散熱片和兩側下垂的握把組成的雞頭模樣??抗棸骞?,操作不便易卡殼。九二式重機槍的型號是以日本人自己臆造的神武紀元2592年作編號的。后文里提到的九八式軍服也是用的這一年號。
斑斕的海底 加拉帕戈斯島的海水營養(yǎng)豐富,這兒交匯了赤道暖流和南美的洪堡寒流,充足的食物吸引來很多海洋動物。顏色鮮艷的塞里蟹、色彩神秘的海葵和奇特的小蝦都是加拉帕戈斯島常見的動物。最壯觀的景象是在海中遇到雙髻鯊群,成百上千條性情兇猛的大家伙從你身邊略過的感覺非同尋常。
模擬日軍地堡結構圖 (地形 外貌 剖面)
麻雀戰(zhàn) 這種戰(zhàn)法的特點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出沒無常,時隱時現(xiàn);靈活巧妙,隱蔽突然。目的是消耗和疲憊敵人。民兵利用熟悉的地形像麻雀一樣,漫天飛翔,時聚時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在明處的敵人人地生疏,只能被動挨打,無可奈何。
馬克沁重機槍 世界上最早的水冷式機槍,雖然比日本槍的散熱片麻煩,但是可靠性好得多。
終結、東方馬其諾的覆滅 最終,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在一股濃烈的火藥味中覆滅了。而今天人們只能在松山上找到當年埋放炸藥隧道所留下的小洞口,但又有誰知道當年策劃這個終極計劃以及具體設計并實施計劃的兩個重要人物李彌和美軍上尉布金斯?
基本原理 非常簡單,就是在膠卷盒里打兩個孔,分別穿過兩個導線連接在電子打火裝置上。在膠卷盒里滴上酒精,蓋上膠卷盒,放在燈下或者用手的體溫加熱膠卷盒,讓酒精變發(fā)成酒精蒸氣。觸發(fā)打火裝置,點燃的酒精爆炸,彈出膠卷盒的蓋子。
日本戰(zhàn)敗 1945年1月24日起,盟軍對日本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轟炸,8月6日上午,美國對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兩顆原子彈,加之蘇聯(lián)于8月8日對日宣戰(zhàn)和出兵中國東北,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潰敗。
別太貪戀哦 可以拿一片墨鏡片(比如用煙熏過的玻璃片)來看日食,不過不能看太久,會對眼睛造成傷害。
地雷戰(zhàn) 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區(qū),地雷戰(zhàn)都被普遍運用,而且取材方便。廢鐵、廢瓶、和石頭、瓦罐等都可以制成各式各樣的鐵雷、磁雷、石雷、瓦雷。把它們埋在村口、路口、門庭院落,讓敵人防不勝防。著名的電影《地雷戰(zhàn)》就取材于發(fā)生在山東膠東半島的海陽縣的抗戰(zhàn)方式。
九七式中型坦克 1937年量產(chǎn)型 日軍裝甲力量的中堅,至1945年共生產(chǎn)1500多輛。后來我國的功臣號坦克就是繳獲的日軍九七改式。
掩蓋不了的歷史 這里被厚厚的松針掩蓋住了,一眼看上去和其他山頭沒有區(qū)別。而這里卻是戰(zhàn)時堅不可摧的松山主地堡,現(xiàn)在這里只能隱約看到一個地堡的輪廓,長年雨水的沖刷,同時也將曾經(jīng)慘烈的戰(zhàn)爭場面慢慢地沖淡。我們寧愿那曾經(jīng)的戰(zhàn)火沒有染指過這片安詳?shù)耐恋兀珰v史已不可改變,所以我們應珍視明天,不要讓那烽火連天的歲月重演。
戰(zhàn)爭遺孤 二戰(zhàn)后中國東北留下了大約5000名像烏云這樣的日本遺孤,他們的父母在日本政府的“號召”下,懷揣“東北到處是大豆和糧食”的夢想來到偽滿洲國,而被殘酷的戰(zhàn)爭將夢擊得粉碎。
花園里的小公民 全國都覆蓋著茂密雨林的哥斯達黎加是動物的天堂,許多動植物在這里快樂地生長著,糖水罐子吸引來的可愛蜂鳥、叼著螃蟹的小蜥蜴,還有漂亮鮮艷的芭蕉花都是我旅程中的好伙伴。
伏擊戰(zhàn) 在敵軍將要經(jīng)過的路線上布下埋伏,當敵鉆進“口袋”后,集中兵力、火力猛烈攻擊,迅速將其殲滅??箲?zhàn)期間,我軍劉伯承指揮的七亙村重疊伏擊戰(zhàn)是當中最精彩的一例。1937年,我軍129師在3天內兩次在七亙村同一地點伏擊敵軍,死傷400多人。
T-26b輕型坦克 1933年量產(chǎn)型 國軍使用的是1938年前蘇聯(lián)所援助,共接受83輛,編成國民革命軍第200師。
呀,天黑了! 海邊的草坪上擠滿了來看日食的人和他們的寵物,在愈漸黑暗的大白天里,大家都興奮異常。我們同去的一對老夫婦里夫和奧莉(右圖)看到日食后不禁興奮地擁抱合影。
特別注意 酒精可以用注射器或滴管添加,不要多,一兩滴足以,四滴以上就會起火發(fā)生危險?。。〔僮鲿r,最好有成人在場,不要對準人和動物射擊,另外,膠卷盒的蓋子不要加重,以免發(fā)生危險。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水雷戰(zhàn) 鮮為人知的水雷戰(zhàn)實際上是破襲戰(zhàn)的一種??箲?zhàn)后,中國海軍艦艇喪失殆盡。他們組成布雷游擊隊,在長江上炸敵人的軍艦??箲?zhàn)8年,僅在湖口到江陰段就取得炸沉日軍大型軍艦3艘、中型軍艦8艘和其他各類軍用船只,共計114艘。
三八大蓋 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主要由三菱公司和東芝公司制造,因為槍栓上有個防塵蓋,就叫“大蓋”。準確性很好,不過因為6.5mm小口徑槍彈的彈道設計缺陷,威力有限。裝的刺刀為三零式刺刀。
你看,月亮的臉 數(shù)碼DV攝影機加上天文望遠鏡,配合微動云臺調整方向,這是為了拍攝金環(huán)日食過程的影像,月球山脈崎嶇的地形遮蔽使得日食的邊緣極不光滑。
中正式步騎槍 以蔣中正命名,仿制德國毛瑟98k式步槍,沿襲了德國槍的可靠性、準確性和大威力。其上裝備的刺刀仿制德國1898式刺刀。
白夜 日食發(fā)生時,天刷地暗下來,不知道是不是有小鳥正在著急地歸巢,我們也在這個熱帶海濱感受到了絲絲涼意。
王八盒子——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 槍套是不是很像烏龜殼?所以得了這么一個外號,其中也充滿國人對侵略者的憎恨。因彈簧鋼質量差供彈常出問題,被稱為“二次大戰(zhàn)中最差的手槍”。南部手槍和毛瑟有同樣的問題,拋出的滾燙彈殼會傷到射手,而日本人又沒有中國人那種聰明的辦法,所以他們開槍的時候都小心翼翼。
盒子炮——毛瑟M1932型手槍 盒子炮的名稱來自于它的木質槍套,因為有自動和半自動兩種發(fā)射方式,所以也叫“毛瑟快慢機”,也稱駁殼槍、自來得、二十響等等。能自動射擊后坐力較大,比較難控制(使用槍盒做盒子炮的槍托能夠提高射擊精度),而且拋出的彈殼向上方飛出會傷到射手,但是這支在歐洲被認為是失敗的手槍卻在中國創(chuàng)造了神話——中國人射擊時都橫著打,這樣彈殼是從旁邊飛出的,子彈也以像扇面似的打出對敵人造成面殺傷。
日軍裝備
中國軍隊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