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新疆:紅色作物的“大舞臺”
提起新疆的物產,一黑(石油)一白(棉花)大家都不陌生,但近年來崛起的“紅色產業(yè)”你又知道多少?這些為新疆大地抹上最亮麗色彩的紅色作物,正呈現一派勃勃生機,在中國西北角這個“大舞臺”上翩翩起……
作者: 汪金生
-
-
-
-
-
-
-
提起新疆的物產,一黑(石油)一白(棉花)大家都不陌生,但近年來崛起的“紅色產業(yè)”你又知道多少?這些為新疆大地抹上最亮麗色彩的紅色作物,正呈現一派勃勃生機,在中國西北角這個“大舞臺”上翩翩起……
作者: 汪金生
二層山是貢嘎山東坡能欣賞到貢嘎群峰的地方,這里視野開闊,沒有遮擋物,在清晨的霞光中,貢嘎群峰逐漸披上金色的晨裝,在滔滔云海的映襯下壯麗無比。這是貢嘎東坡最為壯美的景色之一。
攝影 / 呂玲瓏
中國四季類型分區(qū)簡明示意圖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中國四季分明、冬冷夏熱的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中原地帶以及東北、西北的部分地區(qū)。在青藏高原,很多地區(qū)全年皆冬;在大小興安嶺,森林中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在南嶺以南,卻又是長夏無冬的熱帶景象……唐宋時代的詩人大多活躍于長安、開封、洛陽等四季分明的中原地區(qū),因而創(chuàng)作出大量隨春日而欣喜,伴秋風而感傷的著名詩句。假設李白、杜甫長年生活在高寒的青藏高原、濕熱的海南或者四季如春的昆明,他們?yōu)槲覀兞粝碌脑娋溆謱⑹窃鯓拥哪兀磕窃~句還會有這么多伴隨著東風、西風的感嘆嗎?
攝影 / 王巖
札達縣達巴鄉(xiāng)曲龍村的古城堡如同展翅的大鵬,借助雄偉的山勢,傲然屹立!平平的山脊中央突兀一個尖頂,如大鵬高聳的頭和喙,沿著頭部向兩側均勻延伸的是它的“雙翅”,雙翅下邊銀灰色的“羽翼”舒展有序。
攝影 / 金書波
9月底,新疆和田地區(qū)皮山縣皮亞曼鄉(xiāng)的石榴園中,豐收的石榴層層疊疊地堆積在一起,一片殷紅。皮亞曼種植石榴已有數百年歷史,到今天全鄉(xiāng)農民家家戶戶種石榴,石榴種植業(yè)已成為鄉(xiāng)里的支柱產業(yè)。2006年,皮亞曼石榴還被中國果協(xié)評為“中華名果”。
攝影 / 沈橋
據說,湖北十堰市鄖縣有數百座崖墓,當地人叫做“寄死窯”、“寄死窯”的棄老洞數量更是很難統(tǒng)計。我們的作者、攝影師在漢江流域展開了大范圍尋找棄老洞的行動。攝影/耿藝
攝影 / 耿藝
“陜西村”沒有運動場,村民在當地唯一的一所“東干人”學校后院平整了一塊土地,當作足球場,平時放學后和寒暑假,村里的年輕人和學生喜歡聚集到這里踢球,盡管條件簡陋,但每次總能吸引不少孩子圍觀。攝影/黑克
攝影 / 黑克
前童古鎮(zhèn)位于浙江省寧??h,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依舊在使用石窗的古村鎮(zhèn),這里除了窗戶之外,房屋、橋梁、道路皆由石頭制成。不同的是,做石窗的紅色石頭來自蛇蟠島,其他的石材大部分是就地取材的。攝影/楊曉軒
攝影 / 楊曉軒
敖倫布拉格峽谷一般均由深紅色的沙石層構成,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瑰麗無比。置身其間,峰回路轉,一步一景,十步不同天,仿佛步入夢幻世界。
攝影 / 楊孝
格聶,藏語名為呷瑪日巴,是藏民心中的圣山,藏民們認為她是藏傳佛教24座神山中的第十三女神,同時,也是和喜馬拉雅山并稱的勝樂金剛的圣地。格聶山位于理塘縣喇嘛埡鄉(xiāng)(原為熱柯鄉(xiāng)),在這里肖扎峰、克麥隆峰等數十座壯美山峰如同虔誠的信眾,簇擁著海拔6204米的格聶主峰。圖為格聶群峰中的香巴山。
攝影 / 孫有彬
叢林蒼翠,丹霞燃燒,一道瀑布光柱般從赤水市元厚鎮(zhèn)佛光巖高處傾瀉而下。這是貴州最高的一條瀑布,幅寬約40米,但高逾200米,又有平坦寬闊的佛光巖陪襯,愈發(fā)顯得纖細、羸弱。
攝影 / 孫建華
達納基勒洼地的鹽場上,夏季里除了阿法爾人,沒有任何其他人能忍受50攝氏度的高溫呆在這里,熱風席卷著沙塵能把人窒息,然而沒風的日子又能把人憋死。即使在冬季,白花花的烈日和鹽灘表面強烈的反光晃得人兩眼發(fā)黑,外來者帶著墨鏡,目光仍然無處可放。正是在這種近乎極限的惡劣環(huán)境里,阿法爾人方顯與眾不同的英雄本色,他們身形削瘦,皮膚如炭一般黝黑。
大鵬的銅雕。
攝影 / 金書波
新疆主要紅色作物分布及種植面積示意圖(單位:萬畝) 據統(tǒng)計,新疆的番茄主要種植在昌吉市、瑪納斯縣、呼圖壁縣、吉木薩爾縣等;辣椒主要種植在博湖縣、焉耆縣和沙灣縣;紅花主要種植在額敏縣、裕民縣和托里縣;枸杞主要種植在精河縣和奎屯;紅棗主要種植在哈密地區(qū)、阿克蘇地區(qū)和若羌縣。資料提供/汪金生
漢文帝劉恒親嘗湯藥的孝故事自漢代流傳至今,深入人心,已成為孝子的典范。繪圖/陳少梅
“陜西村”家家都種植有土豆和蔬菜,尤其以土豆為多,原因就是當地缺水干旱,氣候又寒冷,但土壤都是非常肥沃疏松的沙質土,非常適合土豆生長。據說他們種植的土豆種子就是東干人的先祖從中國國內帶來的。攝影/黑克
攝影 / 黑克
位于三門的蛇蟠島是浙江地區(qū)重要的采石基地,自唐宋開始開采,至今島上仍有石匠以采石為生。島上采石留下的大小洞窟、石倉有1300多個,場面十分壯觀。攝影/楊曉軒
攝影 / 楊曉軒
這是陰山的余脈——狼山,正是因為狼山的隆起,不僅在它腹中形成了那一條條精美絕倫的峽谷,也促使黃河河道不斷地向東移動。攝影/楊多潤
攝影 / 楊多潤
格聶地區(qū)是我國西部已知第四紀冰帽保存較好、分布較廣的地區(qū),在格聶群峰間往往能發(fā)現冰川作用的遺跡。這里山體上部終年積雪,山脊呈刃狀,裸巖崢嶸。角峰是冰川作用造就的地貌景觀之一,它的外表呈金字塔狀,山坡為凹形陡坡,頂峰突出成尖角。圖為多吉羌山及角峰。
攝影 / 孫有彬
赤水自然景觀資源分布圖 赤水是我國唯一的以行政區(qū)名稱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自然景觀主要可分三類:丹霞、綠林和銀瀑。其典型丹霞地貌主要發(fā)育于南部地區(qū),赤水河將其一分為二,現在這兩片區(qū)域已成為“中國丹霞”聯合申遺的提名地。
從2005年以來,達納基勒洼地持續(xù)發(fā)生了大量地震,僅僅在2005年的5、6月間就記錄到3.9級以上的地震160多次,有2.5立方公里的熔巖從大量地表裂縫涌了出來。圖為該地的Ertale火山。供圖/C
蜿蜒的大渡河在邛崍山脈與大雪山山脈間穿行,兩列山脈的夾峙中,大渡河逐漸深切山體,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大峽谷。(攝影/曹鐵)
攝影 / 曹鐵
亞洲1月季風圖 在冬季,由于亞洲大陸氣溫比鄰近的海洋氣溫低,因而大陸上出現冷高壓,海洋上出現相應的低壓。氣流大范圍從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風。由于氣流從西北方大陸上流過來,因而冬季風在我國境內以西北風為主,南下的冷空氣寒冷干燥,降水很少。
攝影 / 王巖
自古以來,生活在貢嘎山區(qū)的人們對這座高聳入云的雪山充滿了敬畏,視為神山。瀘定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這是彝族群眾在朝圣貢嘎雪山。
攝影 / 呂玲瓏
從城堡的左翼向東望去,巨大的銀灰色“翅膀”高不可攀,翅膀下是無數的洞窟,無人知曉其功能。右圖是象泉河上游流域的兩處“穹隆銀城”遺址位置圖。
攝影 / 金書波
新疆的番茄已經延伸出一條成熟的產業(yè)鏈,番茄在加工廠中被加工成番茄醬、番茄汁等各種番茄制品,大多用于出口。在番茄加工廠里,??梢钥吹揭魂犼牆M載著番茄、排隊等候的卡車,這是農民們在等待番茄加工廠的收購。攝影/譚成軍
攝影 / 譚成軍
中國棄老傳說總覽
“陜西村”的村民很少吃魚,村子的市場上只有一個賣魚的,他的魚是從庫爾代縣城里的市場進的貨,運回來后都成了死魚。商戶就直接把魚堆放到地上出售,那些全身是土的魚聞起來味道已經不那么新鮮了。攝影/黑克
攝影 / 黑克
石窗除了常見的比較簡單的幾何圖案外,這種表現歷史人物和戲曲故事的,也屢見不鮮。攝影/劉劍平
攝影 / 劉劍平
敖倫布拉格峽谷群衛(wèi)星遙感圖
冷谷盡頭,是當地藏族信眾膜拜格聶神山的地方,人們在圣石上刻寫經文佛語,甚至把帶來的錢財寶貝供奉給神山。就連四周的山形地貌也奇異無比。
攝影 / 孫有彬
丙安古鎮(zhèn)距赤水市區(qū)12公里,三面臨河,鎮(zhèn)上建在赭色巖石上的吊腳樓蔚為壯觀。1935年1月紅軍四渡赤水時,紅一軍團第二師和師團部曾在丙安扎營,并順利一渡赤水。這張圖還能讓我們看到赤水河的清澈:那隱隱的鐵銹紅色,實則為河床底部的紅色砂巖所致。
攝影 / 孫建華
達羅拉火山深處,地層深處的火山活動穿透地表的鹽層,以熱泉的形式出現在地表上。它帶來的礦物質與鹽相互作用,形成了無數形態(tài)奇異、色彩繽紛的硫磺錐、硫酸鈣塔、鹽華臺和硫酸池,就像旱地上的珊瑚叢。攝影/Carsten Peter
亞洲7月季風圖 到了夏季,大陸溫度高過海洋,海面上的高壓加強,而大陸則出現熱低壓。這時影響、控制我國東部地區(qū)天氣的主要是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而發(fā)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則可以吹拂到我國的西南山地。隨著盛行風向在季節(jié)交替間的轉變,我國中東部地區(qū)也就出現了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點。
攝影 / 王巖
在阿克蘇,當地人喜歡把辣椒晾曬在戈壁灘上,炎熱而干燥的戈壁灘是辣椒天然的脫水加工廠。戈壁灘上,一片又一片火紅的辣椒,在路旁鋪成了一個個足球場般大小的曬場,連綿數十公里,從空中向下看,色塊和條紋交織在一起,宛如一幅超大的印象派畫作。攝影/George Steinmetz
狹小的洞內空無一物,攝影師耿藝必須拱著背,頭才能不碰到低矮的壁頂。
攝影 / 謝罡
在距離“陜西村”最近的市區(qū)廣場上,遇到重大的節(jié)慶活動,當地政府會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吸引了不少東干人觀看。攝影/北楓
攝影 / 北楓
圖為蛇蟠島上一個因洞內采石留下的洞窟,洞內采石是古代常見的一種采石方法,往往能將一座石山里面全部掏空。攝影/楊曉軒
攝影 / 楊曉軒
峽谷上部風蝕而成的“石蘑菇”。
攝影 / 楊孝
格聶神山三維地形圖
雨季時,十丈洞大瀑布最大流量高達每秒300立方米,狂濤傾瀉,轟響如雷,在綠色叢林、紅色丹霞中織就了一幅華麗、豐美的銀色錦緞。這一帶雖說已開發(fā)為景區(qū),卻仍然野性十足,雜草繁盛于溝谷兩側,暴露的紅色板狀河床發(fā)育有明顯的壺穴。
攝影 / 孫建華
從衛(wèi)星云圖上看,達納基勒洼地大片的白色鹽灘清晰可見。在它的北面,達羅拉火山暗紅色的凝熔巖區(qū)如同地球上一只巨大的獨眼。周圍白色的鹽灘是它的鞏膜。從中心向外呈放射狀分布的深色凝固熔巖像極了眼睛的虹膜。而它的正中央瞳孔的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達羅拉火山遺址。供圖/虢建宏
西安全年風向頻率指示圖 這是西安地區(qū)一年中風向頻次的統(tǒng)計圖,其中長軸代表著最為盛行的風向。除去季風,山脈走向等地形因素也是影響風向的重要原因。不難看出,地處關中盆地的西安一年中以東北風為主,其次是西南風,而西北風、東南風卻比較少見。翻尋一些寫于古代長安的詩詞歌賦,詩人們所鐘情的東風、西風是否就是這張圖中的東北風和西南風呢?
攝影 / 王巖
這是2006年,在噶爾縣門士鄉(xiāng)古如加木寺大門外發(fā)現的古墓葬中出土的絲織物,上面有虎、羊、鳥等對稱圖案和“王”、“侯”等小篆字,鳥的身上也有“王”字。
攝影 / 金書波
貢嘎山有上百條現代冰川,這些冰川為大渡河提供了豐沛的水源,這些清流從冰川的第一滴水開始漫長的旅程,一路吸納匯成江河,直到大海。
攝影 / 呂玲瓏
為曲龍村城堡洞窟中的壁畫局部,有學者認為是苯教中的人物。
攝影 / 金書波
紅花是一種集藥用、油料為一體的特種經濟作物?;ň哂谢钛ń洝⑷ヰ鲋雇吹墓δ?;紅花籽榨的油色黃、味香、液清,亞油酸含量高達83%左右,堪稱“亞油酸之王”,是食用油中的上品。攝影/譚成軍
攝影 / 譚成軍
本圖復原了道教盛行的漢江流域流行棄老時,子女為老人封上洞口,篤信道教的老人安祥地等待死亡的情景。漢水流域文化研究專家潘世東先生認為,基本上可以認定棄老是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所以畫中人物皆著漢服。繪圖/張愛思
攝影 / 張愛思
新娘子被新郎領回家后,要先進入家里的偏房,重新進行梳妝打扮,一般是新娘的姑姑出面幫侄女整理禮服,然后新人才能出去向客人行禮。等儀式結束客人都走了,新郎才能把新娘子領入洞房,不過倆人的手始終都不牽到一起,一前一后進入洞房的時候,雙方互相也不說話。攝影/黑克
攝影 / 黑克
很多古代采石的遺跡,都被改造成了旅游景點,比如安徽花山迷窟、浙江吼山、東湖等等。但是當地的旅游部門都很不喜歡宣傳這是采石留下的遺址,而宣稱其為“千古之謎”。圖為三門蛇蟠島上已經被開發(fā)的采石洞窟。攝影/楊曉軒
攝影 / 楊曉軒
在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蝕等綜合作用下,一條條峽谷,使敖倫布拉格這塊土地展示了如畫的風景:赤壁丹崖、方山石墻、石峰石柱、嶂谷巖穴……巧奪天工、美妙神奇。
攝影 / 楊孝
群峰間的肖扎峽谷,呈現出一級級階梯狀平臺的特殊地貌景觀,當地人稱之為“肖扎大平臺”。
攝影 / 孫有彬
從成因上看,赤水丹霞多為流水侵蝕沖刷類,地形以瀑布陡坎、峽谷、方山、石堡、石梁、石峰、石林等類型最為普遍。五柱峰就是其石峰的代表,畫面前景崖壁上流水沖刷的痕跡隱約可見,地貌學家通常會從如此特寫讀出巖性:赤水丹霞出露的地層以紅色、紫色的砂巖、泥巖以及粉砂質頁巖為主,流水沿其垂直節(jié)理的侵蝕和常年的崩塌,終將把它們碎裂成石峰、石林……
攝影 / 孫建華
采鹽線路及達納基勒洼地位置圖(底圖提供/虢建宏)
貢嘎山東坡的立體景觀異常豐富,從仙人掌到高寒植物均有生長,每年春天都能見到盛開的杜鵑花簇擁貢嘎雪峰的精彩畫面。
攝影 / 呂玲瓏
從湖北鄖縣五峰鄉(xiāng)大樹椏村眺望漢江北岸,可見北崖山上的“寄死窯”似一窟窟滿裝著謎團的神秘之地。
攝影 / 謝罡
東干人的勤勞和樸實受到了當地人的尊重,所以他們很快就融合在了一起,在“陜西村”,經常能遇到前來找活干的當地人幫著“東干人”蓋房子或者鋤草。遇到節(jié)慶活動,東干人還會和當地人一起表演滑稽劇。攝影/北楓
攝影 / 北楓
這個石窗是個很抽象的圖案,雕的是一只獅子嘴里叼著一把寶劍,是大戶人家用來避邪的。攝影/劉劍平
攝影 / 劉劍平
在峽谷的避風處,有一處酷似男性生殖器的石柱——“人根峰”,這尊巨大的石柱巍然屹立,直指蒼天,整體呈褐紅色,最高處長著少許綠草?。
攝影 / 楊孝
被當地人稱為“拉黑錯”的高山湖泊,也是古冰川的遺跡——冰川湖。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蝕成的洼坑和水磧物堵塞冰川槽谷積水而成的一類湖泊。格聶山的東部,是四川冰川湖最為集中的地方。
攝影 / 孫有彬
赤水楊家?guī)r,實為一個巨型凹槽,表面布滿蜂窩狀溶穴。地貌學家認為這是巖性構造制約下“差別侵蝕風化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堅硬致密的紅色砂巖中可能含有一些易于流水溶蝕的鹽類。這些“蜂窩”直徑多在30厘米內,最深者約10余厘米,遠遠超過真實的蜂巢。
攝影 / 孫建華
達納基勒鹽場上,阿法爾人知道怎樣把這些既堅硬又易碎的鹽塊削切得方正規(guī)整。這樣做可以保證在長途運輸途中鹽塊的完好無損。因為在市場上,如果鹽塊破碎了,它的價格就會大打折扣。供圖/秦昭
城堡的山坡上還有羊角和石臼等物。
攝影 / 金書波
新疆紅花的主要產地集中在塔城地區(qū)和吉木薩爾縣,目前種植面積近40萬畝,產量占全國的80%。在7月中旬紅花的采摘季,絢爛的紅花如同紅地毯鋪滿了整個草原,明亮鮮艷的“紅色海洋”與天際白雪皚皚的雪山相連,構成了一幅醉人的圖畫。攝影/譚成軍
攝影 / 譚成軍
色素菊在新疆天山北坡尤其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有廣泛種植,在艾比湖畔的新疆兵團農五師八十四團,種植著約2萬畝的色素菊。
攝影 / 沈橋
鄖縣柳陂鎮(zhèn)韓家洲村武家河村村民龔萬朝說,他小時候逃學時還曾藏在棄老洞里避雨,并用手比畫:“洞口有這么大。”在漢水流域,當地百姓都是聽著棄老傳說長大的,對棄老洞都很熟悉。攝影/黃紹堅
攝影 / 黃紹堅
由于當時帝俄人口少,以及后來的蘇聯政府鼓勵生育,所以如今生活在這里的東干人,幾乎每家都有五六個甚至十幾個兒女。在村口和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推著童車的婦女在悠哉游哉地閑逛,她們身旁通常還跟著幾個或一群大點的孩子。攝影/北楓
攝影 / 北楓
石窗的形狀各式各樣,但以豎長方形最為常見。左圖的石窗圖案為獨占鰲頭,周圍配以“萬字不到頭”的飾紋。左下的石窗上雕了一棵柏樹下有一只鹿,意為“百祿”,象征著財源廣進。攝影/劉劍平
攝影 / 劉劍平
在峽谷里,還有一處酷似女性生殖器官的“母門洞”,洞內巖壁間有泉水滲漏,常年溫潤(攝影/天山)?。天地造物讓人感到無比的神奇。
攝影 / 天山
雪山皚皚、冰川遺跡隨處可見的格聶地區(qū),同時也是一個“地熱溫泉之鄉(xiāng)”,圖為克麥隆峰下的溫泉群。過去常有苦修的僧人在地下暗流的熱泉上建造起小小的窩棚,在里面打坐誦經,利用地熱來取暖。而現在,雪山腳下大大小小的溫泉,則可為旅人們洗去長途跋涉的疲憊。
攝影 / 孫有彬
而今,急流飛瀑仍在打磨、雕塑地貌,瀑布底下的紅色砂巖變得溫潤如玉。
攝影 / 孫建華
阿法爾采鹽人的腳部特寫。生活在近乎人類生存極限的環(huán)境里,阿法爾人被磨礪得異常頑強和堅韌。
這是噶爾縣門士鄉(xiāng)“穹隆銀城”遺址的背面。門士鄉(xiāng)的城堡在曲那河、曲嘎河與象泉河三河的交匯處,前邊是陡峭的土山,左邊可見的是象泉河。
攝影 / 金書波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的古村落古建筑被夷為平地,石窗也隨之被毀。而一些圖案特別精美的石窗則被保留下來,進入收藏家的手中。攝影/劉劍平
攝影 / 劉劍平
在峽谷里,有一塊紅色巖石,看似普通,但其白色的沙紋竟然驚現出蒙文“阿拉善”字樣,令人驚嘆。攝影/天山
攝影 / 天山
沙棘(Hippohae rhamnoides)是高原上常見的一種植物,果實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為了適應高原上的寒冷氣候,沙棘的植株常常生長得十分低矮彎曲。
攝影 / 孫有彬
赤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原始而獨特,為孑遺植物桫欏營造了一座避難所。圖為以桫欏為前景遠觀四洞溝的白龍?zhí)镀俨迹挥X滿眼清幽,強烈的叢林感撲面而來。
攝影 / 孫建華
準備和裝載鹽塊往往需要一兩天的時間。在人們忙著準備貨物的時候,駱駝們都安靜地站在鹽灘上等著。它們可以不吃不喝,僅靠自己體內儲存的能量在沙漠里負重跋涉一周以上。
為門士鄉(xiāng)古如加木寺門外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
攝影 / 金書波
色素菊屬于新疆紅色作物中的“特色作物”,與普通菊花不同,色素菊花朵色澤艷麗,花期長,可提取天然色素并廣泛應用于食品、藥品著色。
攝影 / 沈橋
北崖山南坡上的一座“自死窯”底部內側,有一個等邊三角形的石孔,石孔邊緣鋒利,剛好容得下一個成人的頭顱。這個石孔是供等待死亡的老人自殺用的,向導錢慶勇躺在洞中演示著,仿佛再現了棄老流行時期老人躺在洞中的場景。攝影/黃紹堅
攝影 / 黃紹堅
動物從不敬老。每年武夷山短尾猴的雄猴都要進行打斗,爭奪猴王的寶座。好斗的雄猴有的打折了腿,有的撕裂了嘴,競爭十分殘酷。圖中這幾只短尾猴正在樹上激烈地打斗著。攝影/江聲樹
攝影 / 江聲樹
石窗的圖案往往在表達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諸如馬到成功、福壽滿堂、高中狀元這樣的圖案都是古代人的最愛。攝影/劉劍平
攝影 / 劉劍平
敖倫布拉格峽谷兩壁有風蝕作用形成的“風龕”。
攝影 / 楊孝
葶菊(Cavea tanguensis)生命力頑強,喜生在高山礫石坡或沙地中,全草可入藥,治頭痛。頭狀花序在秋季變成紅色,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攝影 / 孫有彬
成年的桫欏樹形高大,清麗俊秀,其嫩莖卻很像嬰兒緊攥的小手,與其他蕨類形似。
攝影 / 孫建華
與駱駝堅韌的體能相對應的是它們溫順安靜的秉性。馱鹽人不需要像管理牛羊那樣東轟西攏,也不需要像管理馬群那樣東奔西跑。它們一峰跟隨一峰,安詳穩(wěn)重地行進在鹽漠上,從早到晚,任烈日如火,大地騰煙。攝影/Kazuyoshi Nomachi /C
在和田地區(qū),還有另外一種紅色作物,這就是有著“沙漠香魂”美譽的和田玫瑰。和田玫瑰不僅是用來觀賞的,同時也被做成玫瑰花醬供人食用,或者曬制成玫瑰花干,用來泡制果茶,香味濃郁怡人,幽雅持久。攝影/趙君安
攝影 / 趙君安
鋁合金窗對石窗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即使在古香古色的前童古鎮(zhèn),更明亮和便宜的鋁合金窗也占到一席之地。在這戶人家,老人的房間仍在使用石窗,兒女的房間則裝著鋁合金窗。攝影/楊曉軒
攝影 / 楊曉軒
組成峽谷的巖石和地層中含有大量的孔隙,這些透水層將大氣降水和地面的流水吸附并儲藏其中,在峽谷中形成了常年不竭的“泉水”。
攝影 / 楊孝
理塘高原是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iana)的主要分布區(qū)。它顯然十分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就連巖石縫穴中也能茁壯成長。
攝影 / 孫有彬
金沙溝里的南亞熱帶叢林也是蛇類和其他兩棲動物的天堂,這是在無人區(qū)內拍攝到的一條竹葉青。
攝影 / 孫建華
武夷山上的這個剛被“打”退的短尾猴猴王,雙眼周圍都已經沒有毛了,嘴唇被撕裂。被族群拋棄的它晚景會更加悲慘。攝影/江聲樹
攝影 / 江聲樹
敖倫布拉格峽谷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條叫“西部夢幻峽谷”,蒙語“布勒格斯太”,意為有柳樹的地方。峽谷全長5公里,行至峽谷深處,最窄處不過一兩米左右,置身其中,抬頭仰望,蔚藍的天空收縮成了一帶逶迤細線,恰似一條絲帶飄蕩在峽谷上空,因此被人們稱之為“夢幻一線天” 。攝影/天山
攝影 / 天山
格聶山地處青藏高原過渡帶,山峰與谷底高差懸殊,因而造就了生物、氣候的多樣性和垂直變化,形成了帶譜完整、層次鮮明的自然景觀。格聶山腳下的則通溝,是一片平坦而開闊的高山草甸,在它的遠處,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高山灌叢帶依稀可辨。
攝影 / 孫有彬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漁舟唱晚。赤水河畔大同古鎮(zhèn)附近的白鷺島,成群的鳥兒已經歸巢。河谷兩岸婆娑竹影,盎然綠意,漸漸融入了無邊的暮靄。
攝影 / 孫建華
右圖是湖北丹江口市官山鎮(zhèn)五龍莊村的一座棄老洞,插門槽和門栓洞是鑿刻在洞外的。雖然木制的墓門早已經風化了,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60歲以上的老人被鎖在洞中,是無法從里面打開門的。左圖特寫是官山鎮(zhèn)西河村的一座棄老洞,同樣是門栓洞在外、插門槽在里。攝影/黃紹堅
攝影 / 黃紹堅
阿拉善地區(qū)自古以來有“駝鄉(xiāng)”之稱,是我國雙峰駝的主要分布區(qū),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阿拉善駱駝文化。在敖倫布拉格,駱駝為數不少。大部分的牧民家都有駱駝,駱駝不僅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還和當地的動植物構成了一個良性的生物鏈。攝影/天山
攝影 / 天山
通往格聶地區(qū)公路的至高點在“鐵匠山”埡口,在埡口上可以看到數十座風化巖石山峰。藏區(qū)的山峰往往都有著美麗的故事,傳說曾有父子3位鐵匠,在格聶女神被妖怪包圍時,在山上支起打鐵爐,將山上的石頭打成鐵塊給女神作為擊退妖怪的武器。后來女神化作雪山鎮(zhèn)住妖怪,這父子三人也化作山峰留在雪原上,成了格聶女神的守護神。
攝影 / 孫有彬
漢江流域是道教的發(fā)源地,至今很多漢江流域的人都認為棄老洞大量存在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洞口這位是潘世東教授,他認為棄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亡觀。供圖/潘世東
攝影 / 潘世東
梭梭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抗旱力極強,根系發(fā)達,根部又是重要藥材肉蓯蓉的寄主?。
攝影 / 楊孝
在當地人稱為忽扎的地方,分布著大片滑石帶,陡峭的山體上盡是滑動的礫石,行走十分艱難。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落葉松和冷杉卻能扎下根來,頑強地生長。
攝影 / 孫有彬
中國“棄老洞”分布總攬
在離峽谷不遠的黃河古河道上,有一片萬畝梭梭林。
攝影 / 楊孝
冷古寺坐落在格聶主峰和肖扎峰之間的峽谷中,古樸莊嚴的寺院已經有近千年歷史,是白教(噶舉派)的發(fā)祥地。到現在,每年都會有來自各地的高僧大德為求功德圓滿而到格聶山、冷古寺朝拜并取經學法,在藏傳佛教中甚至還有“要去拉薩朝拜,必先朝拜冷古寺”的說法。
攝影 / 孫有彬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華家河鎮(zhèn)何田村,9座古槨一字排開,洞洞相連,并立在4米高的土崖上。紅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些歷史遺跡得以完好地保留,跟當地經濟欠發(fā)達可能有關。這里的古槨原來每排有12座,一共3排,因為周圍村民蓋房子和豬圈,已經被毀了兩排,現在能見到的是最上面的一排。
攝影 / 謝罡
梭梭的嫩枝是駱駝賴以生存的食物,另外,梭梭還可用來防風固沙,是一道阻擋沙漠的綠色屏障。在敖倫布拉格的荒野上,除了梭梭,還可以看到許多植物,其中有白刺,鎖陽便是寄生于白刺根下的肉質寄生草木。
攝影 / 楊孝
傳說中冷谷寺的一位高僧夢中受佛祖啟示,便從山下冷達草原上的一塊巨石里挖出了一個精美的海螺。
攝影 / 孫有彬
從洞口乍一看,古槨有些類似于小型漢魏磚室墓,但它內部豎井帶券頂式一統(tǒng)到底的結構卻與漢魏磚室墓有著本質的不同。宗教人類學家宮哲兵正在考察其中一座。這些古槨最初都修建于土崖上,修建極為精心,但槨內無墓志、無彩繪、很少或沒有隨葬品,與目前所知的各朝墓制都不相同。
攝影 / 謝罡
敖倫布拉格境內的狼山是陰山的余脈,陰山不僅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而且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地帶,在它的峽谷峭壁上,古代先民們?yōu)槲覀兞粝铝怂麄兦笊?、求發(fā)展的豐富歷史畫卷——巖畫。陰山巖畫的題材廣泛,有動物、人物、神靈、器物及狩獵、放牧、征戰(zhàn)、舞蹈、祭祀等 。攝影/天山
攝影 / 天山
后世的人們爭相前來膜拜這一圣物,稱之為“法海螺”。攝影師曾經特意請守寺的喇嘛將圣物海螺帶到石洞口拍攝,發(fā)現那海螺與石洞果然十分吻合。冷谷寺歷史悠久,留存了諸多珍貴的文物,其中以法海螺、心臟石、母鹿角最為著名,被尊稱為冷谷寺的“三寶”。
攝影 / 孫有彬
“棄老俗”世界分布總攬
敖倫布拉格峽谷上的巖畫,僅僅是陰山巖畫的冰山一角 。
攝影 / 楊孝
在格聶山腳下的則通草原上,有一段長達數里的“瑪尼墻”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荒草苔蘚下,瑪尼石上的經文已經斑駁不清,千年歲月的流逝、藏民們虔誠的信仰仿佛都已凝結其中。
攝影 / 孫有彬
生活在美國佛蒙特州蒙彼利埃市的這家養(yǎng)老院里的老人,都是非常年邁、拄著拐杖才能緩慢行動的。攝影/Cfp
攝影 / Cfp
這是敖倫布拉格的烏蘭素海湖,水域面積11000多畝,系河道變遷形成的牛軛湖,屬天然淡水湖泊。湖面寬廣,湖水幽深,放眼望去視野開闊。每年夏天,湖清水深,碧波蕩漾,蒲葦豐茂,鳥飛魚躍,水天一色,清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
攝影 / 楊孝
距格聶主峰東坡最近的一個居民點,當地人稱它為拉青村。其實這里根本算不上一個村落,只有幾間矮房和三五戶人家,他們在這里過著與世隔絕的寂靜生活,直到今天這里的寂靜才被慢慢打破。
攝影 / 孫有彬
山東省章丘市刁鎮(zhèn)的敬老院是山東省第一處全免費花園式敬老院,園林設計,環(huán)境優(yōu)雅,擁有賓館式房間,一次性解決了全鎮(zhèn)所有孤寡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孤寡老人們在新居前開心交流。攝影/周青先
攝影 / 周青先
山東蓬萊南吳家模子墳考古現場圖 攝影/黃紹堅
攝影 / 黃紹堅
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樂平鎮(zhèn)河西村村民延湘紅為解釋“生葬”的構造而在自己手上畫的草圖,輪廓跟下頁的“生葬”照片很相似。
攝影 / 謝罡
山東牟平北頭模子墳復原圖,集中展現了模子墳的形貌。供圖/閻勇
攝影 / 閻勇
這是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趙壁鄉(xiāng)東寨村的墓葬形式“生藏”的內部,是當地有名的“萬羊李”的祖墳。這是目前全國唯一有證據證明的確有老人被活埋其中的“生藏”墓。
攝影 / 謝罡
在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qū)初家街道辦事處陳家村的老人活動室里,今年85歲的陳家寅老人接受采訪時,用麻將搭了一個“模子墳”。攝影/黃紹堅
攝影 / 黃紹堅
大南溝成年壯年墓中編號M32的現場考古照片和隨葬器物線圖
攝影 / 陳淑卿
大南溝老年墓中編號M46的現場考古照片和隨葬器物線圖。通過對照可以發(fā)現,M32隨葬器物是14件,M46只有3件。戰(zhàn)死的青壯年人能夠得以厚葬,困頓的老年人只能薄葬,史籍中“重兵死而恥病終”的記述由此可見一斑。供圖/陳淑卿
攝影 / 陳淑卿
大南溝后紅山文化墓地位置圖
浙江石窗的雕刻題材十分廣泛,二十四孝是其最常表現的題材之一。這個石窗作品雕刻的就是乳姑不怠的故事。攝影/劉劍平
攝影 / 劉劍平
這是能證明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趙壁鄉(xiāng)東寨村的生葬的確活埋過人的證據——這樣的殘碑一共有兩塊,一塊刻著《李公生藏銘》,一塊刻著《李公生藏記》。
攝影 / 謝罡
素有“江南第一廟”的南岳廟內鑼鼓喧天,十位壽星將直徑為9.9米、重4999斤的“天下第一餅”饋贈給上萬名游客和市民。老人受尊重、老壽星備受關愛可見一斑。攝影/賀琛
攝影 / 賀琛
懸棺葬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江南廣大區(qū)域,大體分布在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四川、湖北、浙江、廣西及臺灣等省區(qū),尤其是福建武夷山、江西龍虎山及長江三峽地區(qū)的懸棺葬最廣為人知。但是,懸棺葬究竟是哪個古代民族在什么年代產生的葬俗,學術界迄今沒有統(tǒng)一的結論。圖為四川宜賓珙縣麻塘壩懸棺。攝影/稅曉潔
攝影 / 稅曉潔
石洞墓,主要盛行于漢代。漢人偏愛厚葬,尤其是王侯將相之墓,常常“鑿山為陵”,不僅設有耳室、前室、后室、附室等,而且常有大量奢侈的陪葬品。這是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的大禹洞。攝影/稅曉潔
攝影 / 稅曉潔
陜西商洛崖墓。商洛地區(qū)的崖墓是我國西北邊緣崖墓遺存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地區(qū)。商洛崖墓形式多樣,有單室墓、雙室墓、三室墓、多室墓等類型。有專家認為商洛崖墓與巴文明有關。攝影/稅曉潔
攝影 / 稅曉潔
這是最近媒體熱炒的重慶忠縣忠州鎮(zhèn)復旦村的“神秘石屋”。這里的幾十間石屋雖大小、樣式各異,但顯而易見是精心設計的家族式避亂居住場所,不僅有屋子,而且有澡堂、水池、灶臺、倉庫等等,甚至在石上還鑿有泄雨槽,以防雨水倒灌進石屋內。攝影/王彤
攝影 / 王彤
這張圖突出體現了湖北十堰市鄖縣寄死窯和崖墓并存的現象。在鄖縣五峰鄉(xiāng),這面陡直的崖壁上,清楚可見的長方形洞口的是崖墓,共有三個;兩個洞口被樹木遮擋的是寄死窯。攝影/謝罡
攝影 / 謝罡
這是四川樂山大佛旁的麻浩崖墓。這一帶的崖墓都很大,一般都有墓道、墓門、墓室,墓道長的有十幾甚至二十米。有的墓道旁還鋪排水管,墓門刻飾玉檐、斗拱、雙闕、花卉;墓室設前室后寢、左右?guī)?、廳堂、內室、廚房等。攝影/稅曉潔
攝影 / 稅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