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鳥類“博物畫” 宋代畫家與現(xiàn)代自然插畫師筆下,異曲同工的“飛羽瞬間”
標簽: 生物地理
冬末春初,北京動物園東側的瀛湖邊,一群鴛鴦正在樹枝上小憩,換上了漂亮繁殖羽、有著一對醒目“帆羽”的雄鳥和羽色樸素的雌鳥在外形上差異明顯、一目了然。臨近傍晚,湖水被夕陽染成了金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幾對赤麻鴨緩緩游弋。與鴛鴦不同,雌雄赤麻鴨的外形比較接近,只是雄鳥有一道黑色的頸環(huán)。幾只絲光椋鳥湊到貼近水面的樹枝上來飲水,烏鶇則如歌劇演員般亮出了美妙的歌喉。喜愛觀鳥的畫家肖白拿起畫筆,記錄下了這生機盎然的一刻。繪圖/肖白
鳥類學家與宋代花鳥畫家的隔空“對話”
畫面中,一只畫眉站立在枝頭,尖喙大張,嘴須炸開,口中舌尖翹起,似在微微顫動,尾羽因為全身發(fā)力鳴唱的緣故向身前彎曲……如果你見過畫眉,或是在視頻中看到過這種善鳴的鳥類一展歌喉時的姿態(tài),一定會感嘆這幅作品的寫實程度之高。創(chuàng)作者不僅準確描畫了畫眉那標志性的白色眉紋,連它喙部細小的嘴須都一一勾出。
在這幅作品的左下角,還描繪了鳳頭百靈喂養(yǎng)雛鳥的場景:親鳥口銜著捕獲的昆蟲落向地面,還未站穩(wěn),兩只羽翼未豐的雛鳥便撲騰著翅膀,爭相上前乞食,生命氣息躍然紙上。此外,畫中還有頭頂羽冠張開、回首而望的戴勝,以及雙棲枝頭的白頭鵯等其他9種鳥類,每一只皆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仿佛要從畫中飛出一般。整幅畫雖由水墨繪成,未曾設色,卻以筆墨的濃淡準確勾勒出每一種鳥類的羽毛排列和它們各自外形上的細微特征。歷經千年時光,依然可以辨認出它們各自所屬的物種。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