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 在國家公園到來之前
河海交匯處,聚沙成“陸”
黃河,一向以泥沙量巨大而著稱,多年的年均輸沙量為16億噸,冠絕全世界的大江大河。這樣巨量的泥沙,除了部分在黃河下游河道淤積外,大部分都被裹挾到了入??凇恼緮?shù)據(jù)顯示,黃河口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3公斤/立方米。于是,在河海交匯處,一邊是泥沙沉積,一邊是海潮侵蝕,此消彼長的拉鋸間,終或有一片片新生陸地淤積而成。
黃河,一向以泥沙量巨大而著稱,多年的年均輸沙量為16億噸,冠絕全世界的大江大河。這樣巨量的泥沙,除了部分在黃河下游河道淤積外,大部分都被裹挾到了入??凇恼緮?shù)據(jù)顯示,黃河口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3公斤/立方米。于是,在河海交匯處,一邊是泥沙沉積,一邊是海潮侵蝕,此消彼長的拉鋸間,終或有一片片新生陸地淤積而成。
海岸灘涂上,潮汐成“樹”
在黃河口河海交匯處內側,多年來淤積的泥沙已經(jīng)形成了穩(wěn)定的海岸灘涂。在灘涂的潮間帶上,上漲下落的海潮沖蝕形成了一條條潮汐通道。從空中俯瞰,這些潮汐通道形如一棵棵大樹,不僅有著蜿蜒伸展的主干,還發(fā)育了旁逸斜出的枝條,這樣神奇的景觀被形象地稱為“潮汐樹”。攝影/趙文昌
在黃河口河海交匯處內側,多年來淤積的泥沙已經(jīng)形成了穩(wěn)定的海岸灘涂。在灘涂的潮間帶上,上漲下落的海潮沖蝕形成了一條條潮汐通道。從空中俯瞰,這些潮汐通道形如一棵棵大樹,不僅有著蜿蜒伸展的主干,還發(fā)育了旁逸斜出的枝條,這樣神奇的景觀被形象地稱為“潮汐樹”。攝影/趙文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h2>
唐朝人的地理視野跟它的疆域一樣宏大遼闊,并伴著特立獨行的想象力。王之渙登上今天位于山西永濟的鸛雀樓,他自信只需多爬一層,就能看到千里之外的黃河入???。李白也有類似超越經(jīng)緯線的3D地理觀,他在今天河南省境內的黃河中游,暢想它的來處與去處——“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痹谠娙搜壑?,黃河入??诳蛇h觀,不必褻玩。它在那里,維持一個地理意象,就足夠了。
而千百年后,黃河口——這個被眾多先賢憧憬膜拜過的地理意象,漸漸褪去了神秘外衣,越來越真實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概念規(guī)范具體,其細節(jié)日益清晰:黃河口,即黃河三角洲地區(qū),是以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qū)寧海為頂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帶,其中一半以上的面積,是1855年黃河最后一次大改道之后,所攜帶泥沙在河口堆積的產(chǎn)物。所謂“最后一次改道”,其實是就鄭州以下宏觀層面的黃河下游而言,而在黃河三角洲這一微觀的尺度上,黃河在百余年間又經(jīng)歷了12次改道。如同一根無規(guī)則甩動的消防管道,黃河在三角洲肆意沖刷,每一次決口改道都會形成一個亞三角洲,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河三角洲,其實是這些不同時期亞三角洲疊加的復合體。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