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川劇團
唱出了川劇本來的聲音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7年第08期 作者: 蕭易 肖飛舸
標簽: 文化地理
田間地頭上,草根川劇團把川劇傳唱到今
地里的油菜花剛剛開放,田邊的屋舍里正升起裊裊炊煙,村民房前的院壩上,一個簡易的戲臺披紅掛彩地搭建了起來。四面八方趕來的村民們拿著自家的條凳、椅子安坐在舞臺前,臨時路過的就干脆把背簍墊坐在了身下。臺上鑼鼓一敲,演員咿呀唱起,觀眾們就沉浸在粉墨之下的悲喜人生中。這樣的場景從幾百年前到今天,在四川盆地散落分布的場鎮(zhèn)、村莊中依舊時常上演,只是唱戲的草根川劇團,數(shù)量卻越來越少。
地里的油菜花剛剛開放,田邊的屋舍里正升起裊裊炊煙,村民房前的院壩上,一個簡易的戲臺披紅掛彩地搭建了起來。四面八方趕來的村民們拿著自家的條凳、椅子安坐在舞臺前,臨時路過的就干脆把背簍墊坐在了身下。臺上鑼鼓一敲,演員咿呀唱起,觀眾們就沉浸在粉墨之下的悲喜人生中。這樣的場景從幾百年前到今天,在四川盆地散落分布的場鎮(zhèn)、村莊中依舊時常上演,只是唱戲的草根川劇團,數(shù)量卻越來越少。
單刀會,川劇唱給關(guān)帝聽
6月的陽光掠過成片的稻田,一人高的苞谷林鋪滿遠山,越野車在一條狹窄的山路上穿行。今天,攝影師劉莉得到消息,有個草根川劇團在大英縣玉峰鎮(zhèn)指石河村天元寨廟演出,但究竟在哪里,問了幾個當?shù)厝硕疾磺宄?。在村里轉(zhuǎn)悠了好一會兒,隱約聽到山上清亮的彈唱聲,那里就是天元寨廟了。
在四川盆地的場鎮(zhèn)間,活躍著草根川劇團
清代“湖廣填四川”,各省移民的遷入、繁衍,在四川形成了一個個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的場鎮(zhèn)。這種分散而居的聚落布局,成了草根川劇團生長的沃土——各個場鎮(zhèn)在祭祖、酬神等重大事件中都要唱戲,于是劇團往往在一村剛剛唱罷,另一村邀約又至。圖中展示的是一個典型的四川農(nóng)村場鎮(zhèn)——聚落規(guī)模不大,一族之人抱團而居。
清代“湖廣填四川”,各省移民的遷入、繁衍,在四川形成了一個個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的場鎮(zhèn)。這種分散而居的聚落布局,成了草根川劇團生長的沃土——各個場鎮(zhèn)在祭祖、酬神等重大事件中都要唱戲,于是劇團往往在一村剛剛唱罷,另一村邀約又至。圖中展示的是一個典型的四川農(nóng)村場鎮(zhèn)——聚落規(guī)模不大,一族之人抱團而居。
圖為人們抬著扮成菩薩的演員在村落間穿行。本文作者和攝影師采訪發(fā)現(xiàn),草根川劇團的數(shù)量正在不斷減少,以遂寧市為例,草根川劇團僅剩6個。
地圖為遂寧市大英縣歷史最悠久的川劇團之一——“大英縣金元劇團”一年之中的行事歷,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草根川劇團基本固定服務(wù)于一個小區(qū)域中,除了幾個月的放假外,都在一年中固定的時間到固定的村莊去演戲(不同年份間日期可能會有一兩天的偏差)。
循聲而上,一人高的荒草中央有個戲臺,四面透風,灰塵撲地,幾十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正津津有味地看戲。早已褪色的帷幕掛在大梁上,演員們的床鋪突兀地橫在戲臺一角,床頭掛著毛巾與內(nèi)褲;舞臺上,一盞白熾燈就是全部照明了,中間的磚頭上放著話筒,磚頭下壓著一張紅紙,上書“大英縣金元劇團”,以及當天演出的劇目:《陳三兩爬堂》。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