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輪廓:在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傾聽一曲森林田園交響樂
標簽: 基礎地理
![](http://img0.dili360.com/ga/M02/45/7B/wKgBzFhSYxiAGtobAExhGU_9t-Y501.tub.jpg@!rw9)
森林與沼澤濕地的組合,是米林縣南伊溝的典型景觀。遠處,海拔較高的地方,來自印度洋的水汽把山頭藏了起來,覆蓋著山體的杉樹林在這豐富水汽的滋潤下,生得高大蔥蘢。近處,一片靜謐的濕地里,綠草盈盈,成片的睡蓮靜臥于水面。從南伊溝的溝口開始,溝里點綴著一片片或寬或窄的濕地。
![](http://img0.dili360.com/ga/M02/46/25/wKgBy1hSYwuAQ1KXAAR5FFYWC08393.tub.jpg@!rw9)
體驗者 魏毅(文字)
江蘇沭陽人,十年前騎行過川藏線,早年進藏,服務于公務部門、雜志社,爬過拉薩周邊的無名山,也轉過山南地區(qū)神秘的扎日神山。喜游歷,亦好宅,興趣廣而無事精通。現就職北京某研究所,于故紙堆中求生活。
江蘇沭陽人,十年前騎行過川藏線,早年進藏,服務于公務部門、雜志社,爬過拉薩周邊的無名山,也轉過山南地區(qū)神秘的扎日神山。喜游歷,亦好宅,興趣廣而無事精通。現就職北京某研究所,于故紙堆中求生活。
![](http://img0.dili360.com/ga/M00/45/7B/wKgBzFhSYwuAcdoMAARjt72PxVM680.tub.jpg@!rw9)
體驗者 馮凱文(圖片)
攝影師,童年在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度過,自此愛上了森林。同時也是個西藏迷,去過二十幾次西藏,尤其是對神秘的藏南地區(qū)懷揣無限的遐想。在林芝米林縣的里龍溝、南伊溝,在波密、墨脫、察隅,在山南的列巴溝,都留下了難忘的追尋。
攝影師,童年在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度過,自此愛上了森林。同時也是個西藏迷,去過二十幾次西藏,尤其是對神秘的藏南地區(qū)懷揣無限的遐想。在林芝米林縣的里龍溝、南伊溝,在波密、墨脫、察隅,在山南的列巴溝,都留下了難忘的追尋。
徒步始于米林縣,一座“無名有實”的邊城
我們抵達林芝八一鎮(zhèn)的時候,市民們正在進行一場有趣的辯論,這場辯論由行政區(qū)劃的調整引發(fā)——2015年3月,林芝地區(qū)改為地級林芝市,同時林芝縣撤縣建區(qū)——由于此前已有八一鎮(zhèn)的建制,為了避免出現“八一區(qū)八一鎮(zhèn)”這樣的重復名稱,地方政府創(chuàng)造了與八一鎮(zhèn)諧音的巴宜區(qū)。官方并未公開解釋新地名的寓意,一如邊疆地名常見的武斷色彩,當地漢人私下里說,“巴宜”就是四川話“巴適宜人”的縮寫——盡管林芝受廣東、福建援建多年,當地漢文化厚重的四川底色在民間輿論中依然清晰可辨。
![](http://img0.dili360.com/ga/M00/46/25/wKgBy1hSYwyAOn9QABXLhLnGCfU814.tub.jpg@!rw9)
此次徒步涉及的林芝米林縣南伊溝和里龍溝,有很大一部分是邊防管轄的禁區(qū),若要進到深處,需要獲得邊防許可,經過重重哨卡。不過,因為此地離實際的國境線還很遠,所以我們很難在這里找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邊境元素。在南伊溝內的一個寬闊的牧場旁,一塊寫有“戍邊”二字的大石頭引起了作者的注意,這是邊防戰(zhàn)士在這里留下的標記。
居住在林芝一帶的工布藏人也熱情地參與地名討論,他們似乎從“八一”到“巴宜”的漢語音變中受到啟發(fā),宣稱在某種古老的文獻中尋找到“巴宜”的藏語地名Brag-yib(意為巖穴),并積極投入到用Brag-yib替換Brgyad-gcig(“八一”的藏文意譯)的地名革新運動中。
責任編輯 / 何云雯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