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守護神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2年第10期 作者: 唐榮堯 黃文
馬是蒙古族的圖騰
如同漢民族的龍一樣,蒙古族的馬不但是其民族精神的體現,而且也是文化圖騰的象征之一。畜牧之用、戰(zhàn)爭之用、競技之用對馬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但這些都曾壓在草原上的駿馬身上。像畫面中這樣自由奔跑的成群駿馬,已經很難在草原上看見了。攝影/阿音
如同漢民族的龍一樣,蒙古族的馬不但是其民族精神的體現,而且也是文化圖騰的象征之一。畜牧之用、戰(zhàn)爭之用、競技之用對馬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但這些都曾壓在草原上的駿馬身上。像畫面中這樣自由奔跑的成群駿馬,已經很難在草原上看見了。攝影/阿音
公元1245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派意大利主教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前往蒙古帝國,希望蒙古帝國的首領停止他們對歐洲的征伐和屠殺。兩年半后,歷經艱險的加賓尼終于回到法國里昂,向教皇呈交了他所見的關于韃靼人的忠實記錄。韃靼人是當時歐洲人對蒙古人的稱呼。這本記錄,就是后來在歐洲影響深遠的《出使蒙古記》。
歐洲人通過加賓尼的記錄,發(fā)現他們眼中的“韃靼魔鬼”,其實是與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生活方式的另一族群,在他們的生活中,馬占據“上帝”的位置。“他們的小孩,剛剛兩三歲時就開始騎馬和駕馭馬”;在下葬死者時,除了埋入一頂帳篷,“還埋入一匹母馬和它的小馬、一匹具備馬籠頭和馬鞍的馬”。“靠在馬鞭上,用馬鞭碰到了箭”,都被他們認為是極其罪惡的事情。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