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為什么這么難造?
航空母艦—開啟海洋的新時代
1910年,當美國人尤金·埃利駕駛一架雙翼機從鋪設在“伯明翰”號巡洋艦上的飛行甲板起飛時,也許沒有意識到,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一個以航母為標志、新的海洋時代,雖然有飛行甲板的“伯明翰”號還遠不能稱作航空母艦。7年后,人類歷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的航空母艦誕生了—英國海軍的“暴怒”號。與幾乎所有新生事物一樣,最初的航母非常稚嫩,往往由其他船只改裝而成,它們的先祖是那樣的不起眼—失意的巡洋艦、郵輪甚至運煤船。然而,20年后,它們卻掀起滔天巨浪,把大艦巨炮們徹底沖進了歷史的垃圾場。
![](http://img0.dili360.com/ga/M01/01/A7/wKgBy1Q2p12Ad6WIAAR9EFpDoVk440.jpg@!rw9)
2006年6月,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組織了規(guī)模極其宏大的“勇敢之盾”聯(lián)合軍事演習,參加演習的共有3艘航母,分別是林肯號、小鷹號和里根號。雖然在大規(guī)模海戰(zhàn)中可能需要三航母編隊作戰(zhàn),但如此緊密的隊形在實戰(zhàn)中是不會出現(xiàn)的。
航空母艦取代戰(zhàn)列艦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因為航母戰(zhàn)斗群是軍艦與飛機構建而成的完美作戰(zhàn)體系。作為水上可移動機場,航母的出現(xiàn)使戰(zhàn)機不再受飛行半徑的制約,可以輕松越過大洋,直插敵后。擁有了完備戰(zhàn)力的航母編隊,就等于擁有在廣闊大洋中任意地方開辟空軍基地的能力。在戰(zhàn)時,這幾乎可以成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反觀傳統(tǒng)力量的代表—戰(zhàn)列艦,即便射程再遠的火炮,與航母艦載戰(zhàn)機相比,也只能望塵莫及,即便鐵甲再堅固的船體,在盤繞空中、遮天蔽日的敵方機群面前,也只能變成移動緩慢、無力還擊的靶標。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