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电影|一区二区欧美日韩|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美h片在线看

    • <center id="eo02a"></center>
      <table id="eo02a"></table>
    • 哈薩克人的“家”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1年第04期 作者: 王民斌 

      標簽: 農業(yè)地理   庫爾勒市   

      生活在新疆的哈薩克牧民們迄今還保持著游牧的傳統(tǒng),為了尋找優(yōu)良的草場,一年中要多次搬家。為了適應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態(tài),可移動氈房就成了他們一種特有模式的“家”。這種精巧結實、易于拆裝的氈房,伴著他們轉場放牧,伴著他們日日夜夜,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好伙伴。
      幾位牧民在捆扎氈房上部的穹形骨架,一座氈房上半部的穹形結構,多由幾十根房桿搭成骨架。房桿的用料是精選的紅柳木,長度在3到3.2米之間。房桿靠房墻的一頭30厘米處逐漸彎曲,夾角約130度,這是哈薩克氈房區(qū)別于“蒙古包” 的主要所在(“蒙古包”的房桿接頭處不彎曲,呈直角)。

      許多人都知道新疆的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但未必有多少人知道他們怎樣轉場放牧。尤其是那一頂頂色彩艷麗、做工精細的帳篷,隨著他們走遍天山南北,它的裝卸過程更少為人知。自幼生活在伊犁的我,不但對哈薩克牧民制作氈房有著濃厚的興趣,更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想把那難忘的勞動場景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我終于找到了一個機會,跟著一支游牧隊伍輾轉遷移,親自嘗試了一次“人走家搬”的非常經歷。

      “二峰駱駝一個家”,轉場途中的一家人。

      走進“阿吾勒”(哈薩克族最基本的牧業(yè)生產單位,意為村莊),就看到牧民們正在拆氈房,轉場開始了。由于在“阿吾勒”中牲畜是各戶私有,牧場卻是大家公有,所以所有的牛羊都要集中在一個牧場上放牧,并按牧草生長的季節(jié)一起轉場。轉場時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拆裝那像點點繁星一樣鑲嵌在草原上的氈房了。哈薩克氈房最大的特點就是輕便,由于輕便所以安裝快捷、易于拆卸且便于攜帶。一座氈房的所有部件,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全部拆開并用毛繩捆扎在駱駝身上,而且在崎嶇的山路上怎樣顛簸跋涉也不會松散。到了目的地,有經驗的兩三個牧民只消2個多小時就可以搭起一座氈房來。如在搭建的地方住久了,為防止過度踐踏而影響草地生長,幾個人就可以將氈房抬起來挪個地方。

      責任編輯 / 馬明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