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佛牙”漂流記
標簽: 文物故事
19世紀中葉,古印度犍陀羅地區(qū)雕刻藝術的考古發(fā)現(xiàn)震撼了國際學術界。這些雕刻作品大多制作于公元1世紀至4世紀之間。左頁圖為犍陀羅風格的佛頭雕塑。上圖為從犍陀羅國傳至中國的“悟空佛牙”。
公元前485年,80高齡的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拘尸那伽城涅槃(雖然其仙去年代多有爭議,但今多取公元前485年之說)。佛謝世后,以香木焚尸,靈骨分碎,大小如粒,化為“舍利”。不曾想,為獲得供養(yǎng)佛舍利的權利,古印度竟然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史稱“八王分舍利”。八國舉兵相爭,最終達成協(xié)議,均分舍利,于本國起塔供養(yǎng)。
佛牙是舍利中的舍利,在佛教信仰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佛祖到底留下多少顆佛牙?其實有多種說法。按照唐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之說: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釋處,一在犍陀羅國,一在羯陵伽國,一在阿羅摩邑海龍王宮。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