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中國人的家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3年第11期 作者: 凡世
![](http://img0.dili360.com/ga/M02/02/92/wKgBzFQ25TuAaAQ5AAHcmE91fpw045.jpg@!rw9)
岳麓書院有四方石碑,分刻“忠孝廉節(jié)”四字,相傳出自宋代大儒朱熹之手。假如說忠和廉講的是為官之道,節(jié)和孝便是治家之禮。如今,朱子之訓早已傳遍天下,江西省樂安縣湖平鄉(xiāng)“國寶公祠”內(nèi)更有人模仿四字書法題壁,圖中這些玩耍的幼童在渾然不覺間,已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耳濡目染。攝影/王新民
![](http://img0.dili360.com/ga/M01/02/93/wKgBy1Q25TuAG5zRAAO4M0ox54I260.jpg@!rw9)
中國人心目中共同的創(chuàng)世英雄是盤古,上圖即攝于廣西瑤族祭祀盤古的活動——“盤王節(jié)”。歌謠唱道:“且說盤王先出世,天王圣女結(jié)鸞交;同母共生十二兄妹,會稽山上出根苗。” 把遠古先祖神格化在東漢已很普遍,下圖為河南博物院所藏“伏羲女媧畫像磚(局部)”,出土于東漢墓葬,同樣是人祖的化身。攝影/唐輝吉
![](http://img0.dili360.com/ga/M00/02/93/wKgBy1Q25TyAJ-HFAAhEQuJeh_A988.jpg@!rw9)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還沒有頒發(fā)身份證一說,證明一個人身份的是戶口簿,且每個戶口簿上必有“戶主”一欄。我家九口人,在當時都不算大家庭,戶口簿卻已是厚厚一本。打頭那頁是爺爺,既是戶主,也是我們的大家長。
爺爺用紅布包起戶口簿,仔細放進一只鐵匣子中,然后再把匣子舉到衣柜最上層,如同對待傳家寶。離開那個小本本,我們不能上學、工作,也不能結(jié)婚、生子,我們只是戶口簿里的一分子。大學畢業(yè)后,分到異鄉(xiāng)工作的我,得到了一本新戶口簿,只有一頁,我在戶主的位置自豪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但是我知道,這不是有了我自己,而是有了一個新的“家”。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