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前童的花窗望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6年05月13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蔡榆
公元1233年的某個日子,一位僅有“迪功郎”功名的南宋士大夫,攜家?guī)Э诔笅D將孺,從黃巖上岙出發(fā)。我們已無從考證他此行是升官還是貶職,亦或是游歷,也不知那天是艷陽高照還是斜風細雨,亦或是陰霾滿眼。但這一家子在寧海梁皇山附近的一座叫惠明寺的廟宇前駐足停頓。
這一帶山環(huán)水繞、藏風聚氣的景象,令這位深諳風水之道的士大夫戀戀不舍。擇吉地而居便是他在此后作出的一個決定。
那一年,這位姓童名潢的士大夫動土建村。由于村莊處在惠明寺的寺廟前,所以就稱為“寺前童”?,F(xiàn)名前童即來自于此。
位于寧??h西南方向的前童古鎮(zhèn),至今已走過760余年時光,至今尚保存有明清時期完整的、多為四合院的民宅1300余間,建筑手法上集磚雕、木雕、石雕等工藝為一體。近八百年來,古鎮(zhèn)無聲地展示著以“五匠之鄉(xiāng)”著稱的精妙工藝外,更讓人領略這個耕讀傳家的儒鄉(xiāng)風采。
憑著悠久的歷史、濃郁的文化、深厚的積淀,前童古鎮(zhèn)于1999年經省旅游局“綜字第63號文件”批準,成為“浙江旅游城鎮(zhèn)”(同期公布的還有我市永嘉巖頭鎮(zhèn)、大箬巖鎮(zhèn)、平陽鰲江鎮(zhèn)、南雁鎮(zhèn)及南麂),并擁有一頂“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的冠冕。
走進前童,試著透過雕刻式樣各異寓意豐富的花窗,解讀前童深厚的文化積淀,畢竟在這里,你可以找到與教育學、建筑學、工藝美術學、環(huán)境保護學乃至全部人文學科的相關信息……
信步卵石路
前童古鎮(zhèn)的路面全部由卵石按一定的圖案鋪成。如果穿著布鞋在此漫步,你一定會驚訝于童氏前人的先見之明:那種效果不亞于如今風靡全國各地的足穴按摩。
為何不用石板呢?那樣的話,造路豈不是更方便嗎?
陪同采訪的當?shù)匚谋T童遵志先生稱,先祖用卵石筑成拱型路面,是很有想法的,若遇雨天,雨水不但會很快將路面沖洗干凈,而且也很快會從路面的卵石與卵石之間的縫隙滲進去,避免了路面積水,因為前人皆穿布鞋,這樣就能保證不濕鞋。另外,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卵石路面也能起到按摩腳底的作用。
那么多的卵石來自哪里呢?童先生回答:先人就地取材啊。
原來,前童附近的一條叫白溪的,就盛產這些卵石。相對而言,如果要用石板鋪路,那得費多少人力物力與財力?后人不能不佩服當年這個做法的科學及合理。
順帶一提的,前童古鎮(zhèn)整個布局呈回字結構的,街巷呈八卦型分布。村內人家門前隨處可見小橋流水。梁皇溪從村后的西北方向潺潺而流,與村前西南方向而來的白溪,在村東交滿匯,向東流向三門灣。村民淘米洗衣,極為方便,加上村東有塔山,村西有鹿山,有詩曰“塔峰斜峙雙華表,溪水周流一玉環(huán)”。足見這里的光景是何等地宜居宜游。
透過石花窗
當木窗加玻璃無法滿足城市里的人們某種需求時,人們便用金屬物排列焊接,將自己像鳥兒一樣置身一種叫防盜窗的框架內。而在前童古鎮(zhèn),至今還保存有手工打制、圖案精美、絕無雷同且意蘊豐富的200來塊石花窗。
如果說卵石路面相當注重實際功用的話,透過石花窗,那應該可以說我們可以了解更多童氏前人理想或者說良好期冀了。
在前童古鎮(zhèn)里信步,身邊老房子山墻或沿街墻面上,色澤粉紅的石花窗接二連三地映入眼簾。有以寶瓶、蝙蝠、壽字、萬字、花卉瓜果、祥龍、鯉魚等組成裝飾圖案,有在山墻上作為窗戶的花欄桿,尺度較小,卻很細膩,內容有“狀元及第”、“五福臨們”等內容,文字雕刻出現(xiàn)的比較多。還有就是文字和雕刻內容相輔相成,如石花窗上的“劉海戲金蟾”、“雙龍搶珠”、“香草龍”等等,皆為民間視為吉祥如意的一些傳統(tǒng)圖案及紋飾,異彩紛呈。稱奇的是,哪怕兩個圖案基本相似,這里的能工巧匠也會變換其中個別部件的位置來避免雷同。比如佛教上的萬字,有些窗花是將它安排在下方,上方鋪有銅錢,有些則反之。
在童遵志先生的幫助下,筆者找到當?shù)貜氖禄ù按蛑频耐裨顜煾怠,F(xiàn)年66歲的童師傅是當?shù)貫閿?shù)不多尚在從事這個行當?shù)娜藛T之一。
據(jù)他介紹:從24歲時跟隨父親掄釬打錘,算起來至今已有40余年從業(yè)時間了。文前所述的那200余塊石花窗中,據(jù)稱尚有他自己當年的作品。但童師傅的兩個孩子沒有繼承他的手藝。
童氏先人為何不用木材制窗呢?況且樹木材質松軟,更易于雕鳳刻龍!況且據(jù)《徐霞客游記》開篇所述:自寧海出西門……三十里,至梁皇山,聞此地於菟(老虎)夾道……”由此可見,當年附近應該是樹木蔥郁,木材資源相當豐富。
童師傅解釋道,主要是考慮石質的花窗不會腐爛,經久耐用。用于打制花窗的石材,有些是來自寧海長街鎮(zhèn)上的,也有來自臺州三門縣的蛇蟠島上的。這種叫做茶盤石的石材,質感細膩、色澤柔潤,不能作為承重構件,卻便于雕刻。
童師傅稱,這種花窗以前在整個寧海縣都有的,只是在舊城改建過程中,其他地方的花窗基本上都被毀了,就剩前童還保留一些。
他向記者介紹了石花窗的打制過程:先用釬子將石頭弄成符合規(guī)格的石板,一般是厚度10厘米,長度為80至100厘米,寬為60余厘米。有了這塊坯,然后再用鑿子整平。接著畫上花紋或圖案,接著就是順著圖案將石板鏤空,最后修整一下邊緣。像這樣一塊石花窗,5天可以完工。但有些人家底厚實一些,便要求一些比較復雜的圖案,那樣工時也會長一些。像這種花窗,在建村的時候就已經用上了。最多的一幢房子竟然安上28扇石花窗。只是近三四十年時間來,當?shù)亟ǚ孔佣疾挥盟恕?/p>
還原古前童
建于清道光年間的“明經”堂,因院內鋪有“獅子滾繡球”圖案(意為歡慶吉祥),又稱“獅子明堂”。此宅系一幢四合院,大門上懸掛道光皇帝欽賜、浙江省學政所立“明經”匾額。左右兩邊的產柱上頭分別刻有篆字“禮儀”“孝悌”字樣,體現(xiàn)了主人的道德準則與思想規(guī)范。
院子天井上鋪有八卦圖案,門口雀替上有八仙雕刻,宅子中堂有宅主題寫的“敦化倫凝道”四個大字。這些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文化有機結合的典型表現(xiàn)。
特別是屋脊上的堆塑:五只蝙蝠捧著一只壽桃,寓意“五福捧壽”;但這只鏤空的壽桃里面是由兩條魚構成的一個陰陽太極圖,下面緊挨著一道呈打開狀的圣旨,意思為金榜題名。在這個構件的兩旁,則是鯉魚跳龍門,盡管還是魚身,但已是“龍頭”了,而且還能吐水。
在明經堂的中堂,至今還貼有七張舊時喜報,均為各個時期的童氏族人金榜題名的喜訊。隨著年代的久遠,這些當年曾經紅極一時的喜報,已斑駁剝落,很難看清上面的字跡了。
出了明經堂,即到“職思其居”宅。此宅門楣上的“職思其居”四字為陽刻,兩邊門框上陰刻家箴:告往知來,一隅可發(fā),未雨綢繆,詩義通達,量入為出;禮言周匝,勤儉成家,(廣 吾)魏足法,山西泥閭,今時氣甲。這是治家格言,也是退居后對人生的思索。主人將其刻于門楣,教育后輩子孫為其行為指南。此宅地面鋪有梅花鹿,象征福祿壽喜,高官厚祿。據(jù)稱此宅在清末民初,出過四位縣令。
另有一處在名曰“群峰簪笏”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東側廂房。
據(jù)童遵志先生介紹,靠南邊兩扇木窗的右邊一扇,從下往上雕有一個虎頭,意為避邪;再往上,則雕著蓮子、葡萄及南瓜,寓意多子多孫;再往上則是飛來股包圍著玉蘭花,寓意金玉滿堂。左邊從下往上則依次是虎頭,荸薺、菱及藕。荸薺的寓意是20年修20年補,再過20年做太婆,意思是教育人們要尊敬公婆、愛自己的媳婦;菱是聰明伶牙的意味,藕是藕斷絲連,意思是即使夫妻分手了,但孩子尚在這里,不要將他忘了;另一層含義則是出污泥而不染。再往上則是牡丹花雕刻,意味著榮華富貴。
靠北邊的兩扇木窗最上部分及最下部分的雕花與南邊的一致。但當中雕花內容則有所不同:左邊一扇,雕著螳螂、蟾蜍及鯰魚,其中螳螂與“堂郎”諧音,意為新郎;蟾則為蟾宮折桂;鯰魚則寓意年年有余;右扇窗戶則刻有種桑養(yǎng)蠶、蝴蝶及蝗蟲草圖案。種桑養(yǎng)蠶意含男耕女織;蝴蝶意指童家女兒長得美麗;蝗蟲代表童家媳婦多生孩子興旺發(fā)達。
由上,我們大致了解了童氏先人的理想在花窗上的隱性表現(xiàn)及期冀。他們將儒家積極的“經世致用”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堆砌福祿,他們金錢鋪路,他們希望平升一級,他們期待眾星拱月……一句話,子孫后代只有飛黃騰達,才有可能兼濟天下。于是他們修身齊家,以期有朝一日治國平天下。
但從道家文化在此處的有機融入來看,似乎更有一番意味。期待的這一切如果無法實現(xiàn),那就“乘風歸去”,畢竟“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退而求其次偏居一隅,回歸前童欣賞“小橋、流水、人家”的淡然與脫俗!
所以,入世與出世、儒家思想與道家文化,才會結合得如此自然和諧,演繹得這樣天衣無縫,絕無沖突。
只是這樣的解釋,不知童氏先人同意否?
前童多才俊
前童有“浙東地區(qū)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韻的小鎮(zhèn)”之譽,先人重視教育,崇尚詩書禮義,形成了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
童氏七世祖童伯禮,于明洪武13年即1380年創(chuàng)立家族學校,名曰“石鏡精舍”,藏書數(shù)千卷,并先后于洪武18年、22年(至24年)兩度聘請名師、大儒方孝孺前來為童氏子弟講學。方也在此著書立說,傳世的《遜志齋集》大部分篇章,都是當年“石鏡精舍”的學生偷藏下來,續(xù)補成卷的?!笆R精舍”在歷史上有它的特殊貢獻,已被編入《中國教育辭典》。
據(jù)稱,方孝孺不但為童氏家族的教育事業(yè)付出一定的心血(據(jù)統(tǒng)計,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童氏子弟科舉得中者有202人),還奠定了對童氏家族組織與道德建設的規(guī)范性基礎,主要表現(xiàn)在制定族規(guī)及祭祀制度。而且,還為童氏子孫制定了“敦孝悌、秉忠貞、廣言行、明禮義、達家邦”十五字行輩。這十五字日后更成了童氏治家理族、安身立命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體現(xiàn)了儒家學說在童氏家族建設中的全部要旨。
據(jù)童氏族人于1995年編的《寧海塔山童氏譜志》上稱,九世祖童雍睦自幼隨從方孝孺游學,曾目睹方在南京慘遭鋸骨之刑,強忍淚血之痛,挺身請求安葬恩師零散之骸??滴?4年,衢州府學教授、寧海人陳大嘗在為童氏宗譜作序時不禁感嘆:
“嗚呼,非童氏不能知先生之忠,非先生何以見童氏之義。一死忠于全,二全義于師,各盡人倫之道,以忠義之大,征之于克,譜牒之文,即天下之廣,恐不能如童氏之賢也。”
在封建社會,前童的童氏家族共接到11道欽賜圣旨,如今在童氏宗祠內,還立有三道圣旨碑。近現(xiàn)代歷史上,童氏子弟也有良好表現(xiàn),辛亥革命革命時期,有著“浙江蔡鍔”之美譽的童保喧,就是來自來前童,前童古鎮(zhèn)還有一處號稱黃埔樓的宅子,據(jù)說這里曾出過包括童保喧在內的三名黃埔軍校學員。如今,童門里走出的文人學子專家教授藝人,共計有400余人。
真可謂地靈人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長達27年的游歷生涯中,為何兩度光臨這里。
結語
方圓2平方公里的古鎮(zhèn),曲徑通悠的卵石小道,恬淡寧靜的小橋流水,青瓦黛墻的老宅深院,精美絕倫的各式雕刻,意蘊深厚的文化積淀,構成了前童古鎮(zhèn)一派祥和寫意的山水畫卷。
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宅院有些頹廢,這是一部歷史書,紙張業(yè)已發(fā)黃,但個中內涵依舊傳承……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NIKKOR-q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