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戛長角苗服飾匆匆一瞥
發(fā)布時間:2015年10月13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趙艷青
標簽: 風土人情 鄉(xiāng)村印象 紀實照片
這里有中國和挪威第一個文化合作項目,于一九九七年開始建設中國第一座生態(tài)博物館。當時建立博物館的挪威專家約翰、杰斯特龍先生已逝,紀念他種植的樹木已亭亭如蓋,而中挪友誼林石碑上也青苔斑駁。
梭戛苗族,因崇尚牛角,屋頂還有發(fā)飾都呈牛角狀。特別是發(fā)飾,這一苗族只系的婦女用一支木制長角以及亡故祖先的頭發(fā)伴之以黑麻毛線束成發(fā)簪,裝束極為奇特,形似長角,故得名。
婦人們平常梳頭,把梳下來的頭發(fā)跟黑麻線編織在一起,制成一個頭飾傳給女兒,六到八斤不等。拍攝這款發(fā)飾八斤重。
結發(fā)飾先從把牛角狀木托固定腦后開始,先右后左各種纏繞,以我麻花辮結不好的功底一點沒看明白,留有一根長長的麻線打結穩(wěn)固,結好后還要纏上白麻長帶,在后領口上方別上朵粉紅色穗花,體積巨大、重量可觀頭飾才正式完工了。
苗家重大節(jié)日里才梳此頭飾,項間銅圈繡花布包裹,身穿密密挑繡前短后長花衣,下身黑底、紅白橫邊百褶裙,身前掛一個黑色羊毛氈護兜,腰間兩側掛著三角形圍邊流蘇的手帕,腳穿挑繡漏指花鞋。日常生活勞作穿著白底藍花的蠟染短衣,下穿一樣百褶裙,身后
拖著到裙邊畫繡片,現(xiàn)在的梭戛女子平時不戴頭飾,繡花鞋上山下田勞作穿著及不便,做工也費事沒人天天穿著了。
男人的服裝簡單得多,藍色麻上衣領口口袋位置繡花,門襟盤白蝴蝶扣,頭纏藍布,白麻褲,耀眼的刺繡圍腰,濃縮了長角苗挑花繡精華,繡一塊要三四年的時間。
苗族女子演示繡花的過程,說是從六七歲甚至更早就在家中女性長輩的教導下開始學習挑繡。再大一點要操作蠟染,先是用扁平的蠟刀點沾蠟液,在細白布上勾畫出圖案,然后將畫好的布放入染缸染色,再用水煮去蠟,一塊上好的花布便出來了,用她做衣服等。寨子里的女子個個都是刺繡、蠟染高手,圖案熟捻于心、伸手拈來,若是沒學好、做好會被族人恥笑鄙視。至于木桶背水、背簍背苞谷、田間播種放牛一樣不落,需勤苦勞作。
長角苗人能歌善舞,在自家的臺階上沒有音樂沒有氛圍的情況下,隨即翩翩起舞。
上世紀九十年代梭戛人還在與世隔絕的生活著,他們依山建土墻茅房,紡紗織布,畫蠟刺繡,飛針走線縫制美麗的衣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始質樸、民風民俗保持古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被稱為人類活化石。至今田間主要的勞動力是耕牛,家常生活牛房間跟人居室一墻之隔,他們崇尚牛角圖騰,有實用意義。
隴戛寨是梭戛生態(tài)博物館信息資料中心所在地,高興村最大的自然村寨,共一百多戶人家,是梭戛生態(tài)博物館十二個自然村寨中民族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文化等保護比較完善的自然村落,也是發(fā)展比較快,居民開明程度最高的一個村寨。村民們對于山外人拍攝了解當地文化十分的配合,紛紛相邀到家里玩家里住。
有不少梭戛人走出大山深處外出務工,在去往山里的小型客車上,結識了一對隴戛寨夫妻,工友們知道他們是苗族,但是不知道是長角苗。家里一子一女,都還在讀書,兒子在貴陽讀技工學校,說話間夫妻一臉自豪。這會兒他們急忙趕回家是要秋收了,一臺苞谷脫粒機放在屋內顯眼位置。看家的姑子(音、漢族中的婆婆)上山放牛了。
微雨晨曦古寨里行走,臺階上盯著我看的大黑狗,看到鏡頭對準它,馬上掉頭轉眼神。早起的牛在苗人的牽引下,在山坡上邊走邊吃草,哞哞哼叫。腳下亂竄的雞一會親昵一會打鬧。白色路燈桿上紅字“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在油綠樹葉雜草間閃亮。保護古樹用
鐵欄圍護著,樹下有石碑寫明核桃樹統(tǒng)一編號,野核桃俯身可拾。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