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电影|一区二区欧美日韩|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美h片在线看

    • <center id="eo02a"></center>
      <table id="eo02a"></table>
    • 石屏龍武高蹺甲天下


      發(fā)布時間:2015年04月29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孔賓 

      標簽: 石屏縣   風土人情   人文主題   

      在云南省石屏縣最邊遠、最偏僻的北部山區(qū),有一個名叫龍武的彝族小鎮(zhèn),每年逢正月十六后的第一個龍武街,小鎮(zhèn)的人們都要自發(fā)舉行“迎春會”,“迎春會”上,節(jié)目異彩紛呈,雖要進行“舞龍”、“舞獅”、“歌舞”等節(jié)目表演,但最熱鬧、最隆重、最精彩、最吸引眼球、最獨具特色的當數(shù)踩高蹺。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全國諸多地方都盛行踩高蹺,用踩蹺這種獨有的方式,以此來慶祝喜慶、紅火、熱鬧的元宵佳節(jié)。雖然全國諸多地方在元宵節(jié)都要踩高蹺,但各地高蹺不徑相同,各地根據(jù)各地的民族和地域,形成了各地高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在云南省石屏縣最邊遠、最偏僻的北部山區(qū),有一個名叫龍武的彝族小鎮(zhèn),每年逢正月十六后的第一個龍武街,小鎮(zhèn)的人們都要自發(fā)舉行“迎春會”,“迎春會”上,節(jié)目異彩紛呈,雖要進行“舞龍”、“舞獅”、“歌舞”等節(jié)目表演,但最熱鬧、最隆重、最精彩、最吸引眼球、最獨具特色的當數(shù)踩高蹺。

      化妝
      穿戲服
      綁蹺
      跪拜
      踩蹺
      眾生相
      回家

      與全國諸多地方的高蹺相比,龍武的高蹺獨特在哪兒?據(jù)介紹,龍武“踩蹺”的歷史淵源流長,究其始于何年代,也沒有準確時間記載,時至今日,雖然“踩蹺”的地方較多,但與之相比,龍武的高蹺獨具特色,一是高、高蹺高者達一丈二尺,最矮也可達七尺,二是氣氛熱鬧隆重,除“踩蹺”外,還有“舞龍”、“舞獅”、“歌舞”參雜表演;三是“踩蹺”表演者技藝高,民間古味濃。在“迎春會”上,據(jù)說“踩蹺”能預(yù)示著來年風調(diào)雨順、六禽興旺、五谷豐登,因此,“踩蹺”不僅成了“迎春會”不可缺少重要節(jié)目和重頭戲,而且成了“迎春會”特色與亮點。

      按傳統(tǒng)習俗,與其它地方相比,龍武人踩蹺程序十分講究,首先,參加踩蹺的人在表演前必須全部集中到村子中的山神廟燒香禱告,禱告完之后開始化妝,踩蹺人在化妝時按當年扮演“戲目”畫臉譜,“戲目”分生旦、凈丑、凈末,若演“三國”就妝扮成劉備、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若演“楊家將”,就妝扮成六郎、七郎、佘老太君……畫好臉譜,各表演者并按照自己所要表演對象,穿衣戴帽子,穿戴好后,再次到山神廟觀音像前跪拜磕頭,跪拜一是祈求保佑表演不出差錯,圓滿成功,二是表達心理愿望,望來年實現(xiàn)。待跪拜結(jié)束,各表演者并到村子中表演場地集合,在扶助者相助下,將高蹺用紅布條綁穩(wěn)在小腿和足上。

      待一切準備就緒,“迎春會”并開始了,一時間,整條龍武街上鑼鼓聲、鞭炮聲響徹上空,充滿了節(jié)日喜慶氣氛。街道兩旁和屋頂上,到處擠滿了人群,參雜在“舞龍”、“舞獅”、“歌舞”方隊中,踩蹺隊沿街一路表演前行,圍觀的人群看著穿著古裝戲服的踩蹺人和那張五顏六色的花臉,不時指指點點,不時蒙鼻自笑。一年才有那么一次難得盡顯才藝的機會,在那么多觀眾面前,盡管蹺高一丈多,令觀眾看起來望而生畏,但踩蹺人在扶助者相助下,一點也沒有顯露出畏懼膽怯之感,表演自然到位嫻熟,有膽大之人索性放開扶助者竹竿,不扶竹竿行走前進,那步伐運行自如,不僅令觀眾拍手叫絕稱快,也體現(xiàn)出踩蹺人嫻熟武藝和過人膽魄,真是藝高人膽大。

      在鑼鼓和鞭炮聲中,隨著“舞龍”、“舞獅”、“歌舞”方隊,踩蹺人沿街一路表演前行,踩蹺人所經(jīng)之處,人們都要爭先恐后擠上前,多看幾眼那高高在上的踩蹺人,有那么多人圍觀助興,踩蹺人不會令觀眾失望,他們?nèi)硇耐度氡硌荩钩稣婀Ψ?,那一招一式,還真讓人感覺到他們似乎在“欲與天公試比高”,在舞空中“芭蕾”。

      在漸漸停息的鑼鼓和鞭炮聲中,“迎春會”謝幕了,踩蹺人在觀眾敬仰目光與喝彩聲中,停住了表演的腳步,坐在與高蹺相差無幾的土墻上,只見他們解開綁在腿和足上的紅布條,扛著高蹺,隨著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步步走向了回家之路。

      版權(quán)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