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敲擊聲——補酒壇傳統技藝

發(fā)布時間:2014年11月16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黃琳 

標簽: 紀實照片   人文照片   世事雜談   專題攝影   

大廠房里成堆的酒壇,壇子是空的,一個個張著口,斜斜地疊著,一層約莫有十幾只,恰像是一個復雜些的多米諾牌局。

青色的酒壇上少許白粉,襯托在碧瑯瑯的晴空下顏色鮮明愉快。修缸補甏(音“bèng”,意為“壇子”)的師傅拿著小鐵錘輕輕敲著酒壇,鐵器碰撞陶器,成為一種清脆悠揚的打擊樂:“丁當,丁當……”

這種敲打是修缸補甏必有的程序,也成為了這一行業(yè)的“代言聲”。依稀記得小時候小巷子里傳來這清脆的聲音時,左鄰右舍便紛紛從家中拿出水缸、釀酒壇、米缸等,大大小小缸壇堆滿巷子口,每次師傅來一趟總是把每家每戶破缸壞壇修補得裝水不漏才撒手而歸。

曾經的點滴記憶在這“丁當,丁當……”的敲打聲中,猶如電影膠片一張張回放于腦海里,當時蹲在師傅旁邊的自己,期待著弄明白為何僅靠小小鐵錘的敲擊便能聽出缸壇的漏水之處時,這種的聲音不知何時已漸漸離開我們的耳畔,甚至我們也淡忘了它的存在。

大廠房里看著用小鐵錘、鑿子、鐵攀……進行修缸補壇的師傅,似乎自己又回到了童年,認真看著,仔細聽著。師傅彎著腰,用手里的小斧頭敲擊釀酒的酒壇,聽有沒有“破聲”,然后挑出有裂縫的壇子,讓我聽,再挑了一個修補好的酒壇作比對,敲擊出來的聲音真的有所不同,一個沉悶,一個清脆而有回音。但真正辨別并非如此簡單,有些細小的裂縫只有經驗非常豐富的師傅才能聽的出來其裂縫位于何處。找到裂縫后,師傅用鐵片敲擊找到裂縫,用榔頭和鑿子,在缸的裂縫處輕輕鑿出一條細溝,然后用斧頭折好鐵攀,把鐵攀固定在裂痕的兩邊,再用樹脂填滿細溝,這樣缸才算補好。

修缸補壇技藝是伴隨食品釀造業(yè)而生的傳統手工技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過去家家戶戶有缸壇,這門技藝蠻吃香,隨著社會發(fā)展,這一老行當已逐漸離我們遠去?!叭绻皇蔷茝S要使用酒壇,或許這門技藝到我這一代也失傳了。其實,如今已經鮮少人會懂得這門手工技藝了,許多年輕人來了每天都面對酒壇,覺得工作極其枯燥無味,不久便撒手不干了?!?/p>

修缸補壇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對力度的控制。敲擊斧頭時所用的力道是最關鍵的,補大缸落手重,補小缸落手輕,一旦失手就會將壇子敲碎。

“在機械化的時代,機械是提升了生產的效率,但機械永遠取代不了人的雙手,與隨機的控制力。廠里曾經有用過機械補壇,但機械設備補壇,力度掌握不好,所以,這門手藝啊,還非得人來干不可?!睅煾嫡f道。

“丁丁當當”的敲打酒壇聲音還在繼續(xù)……但又有多少的“清脆之聲”已漸漸淹沒在轟轟作響的機械聲之下。我們的鏡頭雖記錄下這一場景,但不知道下一代還能否聽到這一清脆之聲。

把我的作品拿出來給大家點評,請點這里投稿

選擇點評項

  • 讀后感言
  • 可圈可點
  • 提升空間
  • 背景知識
  • 有點爭議
讀后感言
收起
可圈可點
收起
提升空間
收起
知識背景
收起
有點爭議
收起
全部評論(0)
熱度
時間
加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