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炊鳀:舌尖上的美味
發(fā)布時間:2014年08月30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黃興財
古時候,由于缺乏保鮮技術,每當漁季來臨,鳀魚便集中大量上市,一時難以售罄,而新鮮的鳀魚難以保存,常常因鳀魚發(fā)生腐爛而遭受損失。為了使鳀魚能夠存放時間長一些,人們就想出了一種辦法:施以少許鹽巴泡制,再將其入鍋炊至半熟,而后晾干,此方法即稱為“炊鳀”。這種古老的炊制方法,也稱作“古法炊鳀”。古法炊鳀一直沿用至今,幾乎沒有改變。
古法炊鳀所遵循的手法非常簡單,力求最大限度的保留鳀魚的原有鮮味。其大致的制作方法、流程如下:
先是將鳀魚全部泡在鹽水中約4個小時,此過程既為了解凍,也為了使鳀魚能夠更好的入味。然后撈起分揀,根據個頭的大小、賣相的優(yōu)劣來分類、整齊地擺放在炊具上。
接下來依次用磨石壓實,再放入高湯中炊制。
緊接著通過加水來調節(jié)水溫,要領是掌握好火候,嚴格控制水溫。
注意力集中,用心去領會,才能制作出美味。
炊至六七成熟以后,從水池撈出,然后再晾曬,至3、4個小時后即將大功告成。
一籮籮炊熟的鳀魚已全都攤開在通風處晾曬,之后貨運車會把它們運去福州的海鮮批發(fā)市場,然后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讓百姓嘗到梅花炊鳀的美味。
梅花炊鳀,以簡單的調味料理食物,嚴格炮制古法,這種不精致但料好實在的“古早味”讓它遠近聞名,成為舌尖上的海味。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